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73号,原为福清籍日本归侨、早期中共地下党联络员任桂发先生的私宅。民国时期,任桂发先生将此处作为掩护伤员、联络人、秘密会议的场所,为当初福州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任桂发先生系民主人士,1978年过世。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红砖砌筑,檐口有福州近代建筑常见的砖砌叠涩线脚。三层窗均做平过梁,非常朴素。[阅读全文:]
摘要: 复园路是位于仓山区中部的一条路,隶属于仓前街道。原为小巷,名“复园里”,因路上的“复园”(今复园新村)而得名。1970年代因纪念中越友谊而改名“中越路”。复园路是《公园路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划定的13条风貌街巷之一,沿线历史建筑众多,其中清河庐(清河山庐)、颖庐为文物登记点;还有复园里1-5号、复园里6号、朴园(复园路25号)、复园路12-7号等一系列历史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逸园位于仓山区象山里2号(原巷下路34号),是一幢近代西洋式青砖公寓建筑,东西两侧带有门楼,北面有较大的独立庭院。该建筑目前为公房,居民大多是福州脱胎漆器厂(已倒闭)职工。[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63-71号,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原主人卓氏家族,多为旅美华侨。为福州传统式大厝,占地面积430平方米。沿亭下路部分后期改建为沿街店面(共5间)。由店面入内沿石阶而上依次为屏风门、天井、披榭、正座、后天井,屏风门两侧可上披榭二层,并可通大厅两侧房。正座封火墙二坡顶、穿斗架。其中大厝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明间以屏门隔为前后厅。在大厅游廊右侧为边房,边房为双层结构面阔二间进深5柱。得益于卓氏家族对建筑长期进行的妥善维护,卓氏大厝的整体结构、各类木雕装饰都保存完好,十分难得。[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红军园”内,为英国驻福州领事馆建筑群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并于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为领事馆助手宿舍(British Consulate Assitants Residence)。建筑由香港殖民地代理总量地官威尔逊(Wilberforce Wilson)设计,新文艺复兴式殖民地券廊式风格。由于建设在坡地上,该建筑南、东立面看起来为二层,西、北两个立面则能看到石砌的地下室。现存地下室、一层及二层部分,屋顶被拆改。[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三一弄4号,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联排式公寓建筑,建于1924年,风格简洁朴素。现分为两个门牌号,西侧两直为“赓庐”(三一弄4号),为俞氏家族所有;东侧两直名“韶庐”(三一弄6号),作为邮政宿舍使用。均为吴观韶所建。吴观韶民国时期曾任福建、湖南两省邮务长。1953年,赓庐部分售予福清籍印尼华侨俞兆华先生。建筑红砖砌筑,小青瓦四坡顶,两端及中央有壁炉烟囱伸出屋面。建筑立面造型朴素,门窗下小上大,除顶部设一叠涩线脚外没有其他装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三一弄7、8号。据谢氏后裔回忆,该建筑由先祖、商人谢培生建于1927年。另据2005年普查资料,建筑原主人为一名福清籍归侨。无逸山庄为带有院落的独栋别墅,院门倒八字形,有“无逸山庄”匾额;主体建筑占地面积457平方米,长25米,宽21米,为红砖砌筑的砖木结构英式三层楼房,两侧各有六角形楼凸出;建筑一楼有券廊、二楼开拱窗,立面带有壁柱装饰,檐口有该区域常见的砖砌叠涩线脚。[阅读全文:]
摘要: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中国农民银行福州分行在仓前路的行址,后为福州市工商银行仓前储蓄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