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泛船浦海关埕,为日本所设台湾银行在福州的支店(支行)。台湾银行进入福州的早期,租用泛船浦海关埕第1号建筑(后为闽海关新办公楼),后迁至本建筑内,迁移时间不晚于1917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8月18日,台湾银行福州支店关闭,业务迁移至总部。该建筑其后的使用情况不详。[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84号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内,为民国中晚期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原址建筑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先后为圣公会医学传教士施约翰(Dr. J. A. Stewart)、英商万兴洋行经理住宅、德商禅臣洋行产业等。美国领事馆约于1930-1937年间迁入。根据建筑形态和历史资料,建筑可能经过改建。现存为两层带地下室的砖木结构建筑,正面朝南,立面两开间,以方形仿罗马塔司干柱式分隔。东开间呈弧形突出,在中央窗户两侧有两棵半圆形倚壁塔司干柱式;西开间为两层柱廊,中央立有两根圆形罗马塔司干柱。柱上置额枋,上为仿希腊式檐口,上为组合型四坡顶小青瓦屋面,弧形墙部分有女儿墙。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陈祺厝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横龙村后垱19号,合院式清代民居,封火山墙,双坡顶。由大埕、门头房、正座、厢房、后座、天井等组成。大门尖顶拱形门,砖砌,进为大埕,大埕与前天井间有砖墙隔断。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一柱用九檩。正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用十三檩,穿斗式木构架。后座位二层木构楼房,二楼有走廊,西式风格。1949年后曾作为卫生院使用。2015年1月22日公布为仓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一个月后,在台屿拆迁中被毁。[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12号,为清代、民国时期闽海关税务司(关长)的住处。原址为英商义记洋行(Holiday, Wise & Co.)。本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建;为砖木结构、两层(带地下室)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但因四角截去,外廊不再连通而成为单纯的阳台;建筑立面上柱廊不发券。目前该建筑的外廊大部分被居民用红砖填砌,与原有的混水柱廊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形成比较别致的效果。[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现仓山区乐群路“红军园”内。清咸丰五年(1855)英国向本地人租下天安山双江台土地,咸丰十年(1860)又续约。领事馆建筑群,包括领事官邸(已毁)、公馆及助理宿舍(存一楼及基座)、乐群楼(现存)、马厩(已毁)、雇员宿舍(已毁)。本词条所述内容为已拆毁的领事住宅。老照片中常见的英国领事馆系领事官邸,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并于同治六年(1867)重建,次年竣工。[阅读全文:]
摘要: 心远庐位于盖山镇郭宅村,始建于1920年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的祖居及出生地。本建筑作为“原盖山乡医院”入选《福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南端。清光绪七年(1881),英商泰兴、兴隆、义记洋行请英国驻福州领事星察理向本地政府申请建设跑马场,租用原属鳌峰书院的民田161亩,年缴租银1400两。民国时收回管理权,改为“林森公园”,通向跑马场的道路亦因此得名为公园路。1949年林森公园改为人民公园;1954年改为福州市人民体育场;1962年重建公园,但在“文革”被毁。1974年又改建为福州人民体育场。1989年开始筹建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此后将体育场划入至今。[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麦园路、对湖路口(旧称洋墓亭),为著名脱胎漆器店林大美(LING DAI MI)店址。店主林波波,雇佣8人,资本3000元。[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