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万春巷8号,为福州著名华侨领袖陈之麟(陈芷汀)先生的故居,建于1920年代初。主体建筑占地面积337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券廊式风格的洋房,顶部建有中式风格的阁楼一座;北部另有二层砖木结构的附属用房,并带有面积较大的庭院。院门用块石砌成,带有一定的哥特式特征。该建筑是目前仓山区私人所属洋楼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栋,原有家具器物多数尚能使用。原房主陈芷汀先生,漳州龙海人,是民国期间著名的实业家、华侨领袖,历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商办福建铁路总公司经历、福建都督府财政部长、国会参议院议员、福建美丰银行副理等。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归国华侨联谊会执行委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特邀代表等。[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六一南路52号仓山第二中心小学校内,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清代旅居福州的广东籍商人筹建的、带有同乡会性质的会馆。现为仓山第二中心小学使用,市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马厂街12号(原马厂街33号),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带有较大院落。据后代回忆,原为李德鼎所有。李德鼎原在马尾、厦门造船,回榕后居住于此。鼎庐亦因他而得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马厂街4号,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长18米,宽17米;一层窗发券,外廊采用的木质仿铸铁拱廊保存完好,在仓山地区也不多见。原主人金文泳曾任职于大东电报局,在原对湖江南金氏茉莉花园旧址建造拓庐。1949年初,金文泳去台湾为儿子举办婚礼,因福州解放而滞留台湾,拓庐由他的另一个在福州的儿子金章汉居住,并传承至今。[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康山里1号,建于民国时期(约1930-1932),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具有典型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总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筑建造者刘道岸(又名刘谦兴),原为温州海关职员,后曾任马厂街基督教礼拜堂牧师。爱庐系刘道岸听取其子刘祁端(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中国红十字会会员)的建议设计,原拟作为诊所使用,但建筑尚未完工,刘祁端就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因救护伤员惨遭日军射杀。此后,该建筑始终作为刘氏家族住宅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盖山镇中亭村68号,坐北朝南,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前有镂空九龙照壁,门面牌楼式,门内有插屏门,其后有大戏台,上有八角藻井。大厅封火山墙,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前有天井,内保存有明成化23年的圣旨碑。另有清嘉庆年间两块“文魁”匾额,清道光、光绪年间四块“武魁”匾额。门前有一对旗杆石,分别是雍正及同治年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洪塘街。前身为1956年5月成立的洪塘篦梳社。1979年改为洪塘篦梳厂。[阅读全文:]
摘要: 东岭王氏宗祠位于仓山区建新镇东岭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屏风、游廊、天井、神主厅组成,戏台已倒塌。神主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用料考究,中间4个木柱为楠木,其他为水杉。地面为水泥铺成,据当地老人介绍,水泥为清光绪年间从上渡运来。靠墙两边柱子为矮柱,寄在墙体上,此做法较罕见。解放前曾在祠堂办过小学。[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绍岐村,又名邵岐炮台,建于清道光年间。中法马江海战(1884年)时重修。现一墩已倒塌。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位于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因地产建设,向北迁移约400米,2021年建成。朝向也被改变。[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