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仓山区

该分类下有1072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仓山区" 分类下的词条

郑聚发寿板店
编辑:8次 | 浏览:48930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1 14:48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万春社区的塔亭路49号,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洋门脸”式建筑,建于民国初期。建筑临街,东偏北10度,占地面积58平方米;楼共三层,总高9.6米,长8米,宽8米。大门和窗户为砖砌拱顶,灰砖墙上有女墙一围。一楼临街店面原开设“郑聚发寿板店”(棺木店),现为郑氏后人居住。[阅读全文:]

兰记脱胎漆器店旧址
编辑:18次 | 浏览:75163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1 14:58

摘要: 位于仓山区塔亭路53号,为福州脱胎漆器大师沈幼兰创建的“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旧址,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三层砖木结构“洋门脸”式建筑,临街西式立面,后进中式木构架。1949年后转为民居。2013年1月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可园
编辑:23次 | 浏览:72429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5 23:10

摘要: 位于仓山区康山里5号,建于民国(约1928年前后),由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其中西楼占地540平方米,长27米,宽19.5米;东楼占地300平方米,长20米,宽15米。早期主人钟景竹为华侨,曾任清末至民国盐务系统官员。福州近现代许多著名文化人都曾在可园居住;据说林徽因曾在1928年回福州探母期间寓居于此;此外,原福建医学院教授林梁诚、原福建师大教育系主任、教授徐君藩、福建师院教师罗世方等都曾住在可园。[阅读全文:]

北园人民文化宫
编辑:1次 | 浏览:1438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2-10 10:01

摘要: 由北园泰国华人林赛珠捐资,于1980年建成。王馀礼(1921--1979年),今盖山镇北园村人,原为福州台江中亭街“仁康”钱庄的二少爷,后因家境破落,16岁辍学赴泰国谋生,经过艰苦创业,先后在普吉一带置有橡胶园、“新他威”平民旅社、海滨公园、渡假村以及曼谷的房产等。王馀礼事业有成后曾出资在家乡兴建托儿所、老人馆等公益事业。1979年王馀礼病逝后,其夫人林赛珠女士遵照王先生的遗愿,于1980年捐资15万元人民币兴建北园村文化官,作为对乡亲的回报,这是盖山镇海外乡亲捐资兴建文化馆的第一人。2023年2月-3月拆除,原址用于建设楼盘。[阅读全文:]

中央银行福州分行
编辑:15次 | 浏览:49970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1 23:08

摘要: 位于仓山区塔亭路69号,为四层砖木结构、具有折衷主义风格的近代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建筑临街,主楼四层,高16.4米;附属楼3层,高12米。长33米,宽14米,占地面积428平方米。1950-1960年间,建筑顶层增建一座木结构二层瞭望塔,负责监视附近区域的火情。建筑正立面左边第一开间装饰华丽,带有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其他三个开间较为朴素。建筑原业主为中央银行福州分行,该行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行址最初设在台江中选十四桥;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回榕,在塔亭路35号新址(即现址)复业。1949年后先后作为仓山糖烟酒商店、仓前文化站娱乐中心使用。[阅读全文:]

梁厝梁敬玖宅
编辑:9次 | 浏览:1522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6-17 16:46

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下里街79号,清末合院式民居。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181平方米,前后三座,前有大埕,影墙。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大门有门罩、藻井、垂莲柱。前座面阔五间,进深四柱,长条形天井,左右厢房各面阔四间,进深三柱。正座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中三间前部辟为轩廊,明间后部设屏门,隔为前后厅。后座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明间于天井边设屏门。头进后隔墙上方有灰塑八卦、福字等图案。该建筑规模宏大,装修精美,是研究传统民居重要实例。2017年7月5日,无人居住的梁敬玖宅与南侧的韬庐别径起火,内部被烧毁。2020年修复。[阅读全文:]

梁厝得辉梁公家庙
编辑:2次 | 浏览:1402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6-19 22:58

摘要: 梁厝得辉梁公家庙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梁厝文昌宫隔壁。四合院式祠庙。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88平方米。有回廊、插屏门、天井、大殿组成。大门上有“得辉梁公家庙”题字石匾。大殿柱子为石柱,刻有对联。大殿封火山墙二坡顶,抬梁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水泥地面。神主龛上方窗花雕刻精美。[阅读全文:]

天安堂
编辑:47次 | 浏览:150218次 词条创建者:EdDuck     创建时间:11-30 01:57

摘要: 位于仓山区天安里15号,由美国传教士麦利和(Robert Samuel Maclay )主持修建,清咸丰六年(1856)10月18日落成、举行献堂仪式;“以世人争趋名利,不求天锡之安,故取基督劳苦负重就我,我锡尔安之意以启之”,麦利和为之定名为“天安堂”,英文名Church of Heavenly Peace。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治基牧师筹集银两万元将该堂扩为千人大教堂,并在此纪念美以美会传入福州50周年。1988年,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安堂被教会自行拆除,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建筑。1999年10月30日举行献堂典礼。新堂面积达23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聚会。[阅读全文:]

仓前盐仓遗址
编辑:11次 | 浏览:1818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6-28 20:52

摘要: 位于仓山区池后弄56号。明洪武年间(1368-1396)天宁山北麓始设盐仓;明弘治间(1488-1505)重修,并建管理盐业的官署;明正德间(1506-1621),转运使钱承德建大厅、夹室、门廊、神祠、碑亭、警夜楼及公廨诸所。嘉靖年间日本人横行福建沿海,嘉靖三十六年(1563)八月,日本人首犯福州,仓山惨遭洗劫,大片盐仓被烧毁。嘉靖后期允许盐商自创盐仓。明万历年间(1573-1619),闽县、侯官两县盐商所创私仓多达143间,分布于江南桥至天安寺一带,自此烟台山北麓道路被称为“仓前”,烟台山被称为“仓前山”。清代盐仓被废,改为民居。 现存盐仓遗址,坐南向北,占地约100平方米。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4间,进深2柱,原木柱被截短使用。原木地板改为水泥地板,木柱只剩4根,风化糟朽严重。该遗址为仓山地名由来提供物证,是研究仓山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阅读全文:]

梅坞陶铸故居
编辑:8次 | 浏览:47897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6 16:09

摘要: 陶铸故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街道梅坞社区佛寺巷13-21号,原为天安寺的一部分,《福州市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中登记为“梅坞居委会”。建筑为民国时期木构悬山顶双层排厝,坐东南向西北,总占地面积422平方米。面阔五间(25米),进深三间(17米)。下层前部为走廊,宽3.29米。前有庭院,进深3.24米,宽约20米。1932年,时任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的陶铸与曾志等人曾在此居住,此处即成为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机关的所在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