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马厂街17号,曾名“玉庐”,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建于1919年前后,原主人林璞臣先生原为民国邮政系统(大东电报局)的高级职员。现为林氏后裔居住。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丁汉波教授幼时也曾住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57号某楼盘院内(原为汇丰弄1号),建于清同治年间。时为汇丰银行在福州所设分理处,现存办公楼为二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2009年修复,现为仓山区文化馆。2013年1月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9号,为桥南公益社、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旧址,又名“独立厅”,是福州辛亥革命的重要见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刘杰、林雨时、陈毓鑫和王鸿滋等人向清政府注册成立桥南公益社,举郑祖荫为社长,名义上办理劝葬、戒烟、施医、救火等公益事业,暗中进行组织和宣传革命;该社成立时先设在仓前山冯巷铺(今巷下路)的古榕书院,后因成员增多,移至梅坞路本建筑内,对外称“丙午俱乐部”,实为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并创办《建言报》,鼓吹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先生来闽,由马尾乘船抵福州码头,首先到此接受福建同盟会欢迎,在发表演说后亲笔题写“独立厅”三字,后制成匾额悬于社内。建筑占地约100平方米,为风格朴素的二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展览馆使用,内部有辛亥革命的常设展览。[阅读全文:]
摘要: 池志海拍摄于2011年池志海拍摄于2011年池志海拍摄于2011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爱国路2号,三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建筑,殖民地外廊式风格,建于清代(早于1868年);曾为天裕洋行、天祥洋行、怡和洋行等所有,并曾作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使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改造前,归福州市邮电局所有,为职工宿舍。2015年以“清邮政司宿舍”名义公布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2016-2017年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改造中被修复,作为博物馆及万科“仓前九里”营销中心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下藤路199号,为明洪武年间,蔡襄第八代孙蔡伯起迁居福州下渡后集资兴建,清代重建。奉祀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蔡襄。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两度知福州,卒谥“忠惠”。2003年南迁60米,复建于今址。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从西向东,依次为门楼、正殿、拜亭、祭厅、议事厅。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单檐双坡顶。大门正面匾额楷书“蔡忠惠公祠”;后壁墙匾额“蔡氏宗祠”,结构严密,笔力遒劲。前回廊墙上嵌蔡襄楷、行、草体碑帖石刻20余方。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84号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内,为民国中晚期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原址建筑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先后为圣公会医学传教士施约翰(Dr. J. A. Stewart)、英商万兴洋行经理住宅、德商禅臣洋行产业等。美国领事馆约于1930-1937年间迁入。根据建筑形态和历史资料,建筑可能经过改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麦园路社区的乐群路8号,由仓前山附近各外国领事馆集资兴建,以英国为主。抗战期间,为日本人霸占。乐群楼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859年落成,为二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建筑;建筑平面东偏南12度,占地面积约619.69平方米,宽19.83米,长31.25米,高18米。乐群楼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娱乐建筑和洋人俱乐部,乐群路也因乐群楼而得名。其英文名“Foochow Club”非常著名,常见于英文书籍、记录和往来信件中。2013年,乐群楼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2020年修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