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涤园是曾经位于仓山区聚和路七星巷(原七星巷1号)的一座二层砖木结构洋楼,在2005-2006年程埔头的“改造”中消失。该建筑外观与鼓浪屿的“黄荣远堂”十分相似,其原因尚不可知。[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梅坞路21号弄1号(梅坞路东侧、塔亭路北侧),原主人林连柱,从事漆器业,主要向周边各脱胎漆器店提供原漆。现已不存,原址建新楼盘。[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象山里4号,原名“象山里”,约建于1920-1930年。包括两幢近代西式建筑,分别为象山里4-1至4-8号(八间排)及象山里4-9号(独栋)。主建筑(象山里4-1号 - 象山里4-8号)为坐西朝东的联排式建筑,8开间,单户单梯,大部分为华侨所有。在入口南侧另有一带独立庭院的小洋房(象山里4-9号),由陈氏家族居住。原主人张开文,福清籍印尼华侨富商、在福州开办云章百货,居仓前山陶园大院。[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7号、8号,约建于1930年-1940年。主体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带有院落。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北侧带有附属楼。建筑一二层檐口都有精细的装饰,顶部的雉堞式女儿墙较有特色。原主人黄氏家族为印尼归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收做公房使用,落实政策后产权复归黄氏。但建筑疏于维护,部分已破损。[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26号,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带有面积较大的院落。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风格朴素;一、二层做拱窗、三层平过梁;檐口有简单的砖砌线脚外,装饰很少。现为福建师范大学职工宿舍。地下党员、曾任福建大学招生办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的尤金锄(1929-)曾在此居住。[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观音佛弄36号,建于民国时期,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带有院落。原主人陈彝舟为闽海关职员;其子陈景淳,亦为海关职员,1949年前赴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立新路5号,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原为公裕洋行(Rusden Phipps & Co.)建筑,先后作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1891年前)、闽海关副税务司官邸使用;建造时间不晚于1868年。建筑带有庭院,有马房、厨房等附属用房,并有数株建楼时种下的植物。主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外廊式风格;走道位于房屋中间,走道左右各两间房间,面积很大,同侧的两间房中间隔断为一排折叠木门,打开则成一大厅,可举办宴会使用。建筑外观呈不完全券廊式,一楼柱廊发券,二层则为平过梁,檐口有简化的线脚和齿状线脚装饰。2015年以“闽海关税务司公馆旧址”名义公布为仓山区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32号,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具有“洋门脸”的近代西式建筑。原为福州近代著名的“月宫照相馆”,开办于1936年,1949年后关闭。照相馆原主人史大昌先生,曾为庐山轩照相馆学徒。2012年,作为“麦园路近代商铺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列入保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29号(旧麦园路17号),为三层砖木结构“洋门脸”式建筑。德兴银铺由林氏家族创建于光绪廿四年(1898),原在南屿。1909年迁至仓山,店主林俊萱。该建筑北立面因麦园路拓宽而有所改动,门面后退了2-3米。现存建筑为单开间三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除顶部设英式线脚女儿墙外,立面没有任何装饰。这家银铺由于美国教授Randy Smith的寻找而登上报纸,牵出一段跨越66年的故事。[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13号(麦园路、立新路路口),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江秀清等人创立,以纪念辛亥元老黄展云,建筑以黄展云的表字“鲁贻”命名;1945年落成开馆。建筑占地369.2平方米,坐南朝北偏西;前半部分一层、后半部分二层、为带有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西式双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外有围墙高约1.8米,内设阅览室、客厅、办公室、卧室、地下室。1960年代为“华侨幼儿园”;“文革”时为仓山邮电局。1991年重修。现图书馆阅览厅为福州烟台画院门市部,楼上为福州仓山文联办公室,保存完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