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8号,为带有院落的三层独栋别墅,砖木结构。始建于1927年。该建筑原为谢为霖(冰心堂哥)所有,后归于福建师范大学;建国后福建师范大学将本建筑与原居住于岭后街的陈氏家族对换“邑秀山庄”,故本建筑由陈氏家族居住至今。建筑红砖砌筑,虎皮石勒脚;标准英式中厅平面,正厅前有两层柱廊,呈维多利亚风格,左右房间突前,但不做八角端部,也未设地下室;第三层后退为露台,屋顶为木桁架四坡顶小青瓦屋面。整个建筑除中厅部分的两层柱廊及屋顶檐口部位叠涩线脚外,再无其他装饰。[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石岩路6号,为2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洋房,带有院落,正门朝石岩路。主人郑逎光,原为福州市二医院院长。子郑茂德。后举家出国。该建筑在2006年左右的程埔头改造中被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16号(原梅坞路79号)院内, 建于民国时期。为坐西向东的双层红砖四坡顶西式建筑,砖木结构。由曾在汕头海关任职的倪文修建造,1948年后由倪文修之子、著名的华人基督教领袖倪柝声(倪述祖、Watchman Nee)捐出作为教会产业。1970年代末,房屋产权归还教会。院落内另有一座青砖楼,原址为玉林山馆花园,系前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郑证光先生于1950年代初修建自住,1952年郑证光举家迁入。1979年郑证光回榕后,复居住于此;该房屋在2010年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一期项目中被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竹园里,原为陈绍宽(曾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海军一级上将)及其弟陈绍香的产业。1947年前后,萨镇冰(曾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福建省长)曾在此居住。建筑占地55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西式三层楼房,高11.6米,面阔10间(39米),进深4间(16米),中有庭院。楼四周有空地,外围以砖墙,大门开于东北隅。建筑立面糅合了殖民式、维多利亚式、巴洛克风格等多种手法,南立面的巴洛克式双柱、檐下灰塑、木雕窗棂保存尤为完整,颇具特色。[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73号,原为福清籍日本归侨、早期中共地下党联络员任桂发先生的私宅。民国时期,任桂发先生将此处作为掩护伤员、联络人、秘密会议的场所,为当初福州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任桂发先生系民主人士,1978年过世。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红砖砌筑,檐口有福州近代建筑常见的砖砌叠涩线脚。三层窗均做平过梁,非常朴素。[阅读全文:]
摘要: 复园路是位于仓山区中部的一条路,隶属于仓前街道。原为小巷,名“复园里”,因路上的“复园”(今复园新村)而得名。1970年代因纪念中越友谊而改名“中越路”。复园路是《公园路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划定的13条风貌街巷之一,沿线历史建筑众多,其中清河庐(清河山庐)、颖庐为文物登记点;还有复园里1-5号、复园里6号、朴园(复园路25号)、复园路12-7号等一系列历史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逸园位于仓山区象山里2号(原巷下路34号),是一幢近代西洋式青砖公寓建筑,东西两侧带有门楼,北面有较大的独立庭院。该建筑目前为公房,居民大多是福州脱胎漆器厂(已倒闭)职工。[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63-71号,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原主人卓氏家族,多为旅美华侨。为福州传统式大厝,占地面积430平方米。沿亭下路部分后期改建为沿街店面(共5间)。由店面入内沿石阶而上依次为屏风门、天井、披榭、正座、后天井,屏风门两侧可上披榭二层,并可通大厅两侧房。正座封火墙二坡顶、穿斗架。其中大厝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明间以屏门隔为前后厅。在大厅游廊右侧为边房,边房为双层结构面阔二间进深5柱。得益于卓氏家族对建筑长期进行的妥善维护,卓氏大厝的整体结构、各类木雕装饰都保存完好,十分难得。[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