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101号(原鹤龄路、爱国路),原包括两幢建筑,现存的一幢建于1921年,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一层为店面,二层为裁缝工厂,三层为住家;另一幢为库房兼厂房,1960年代毁于大火。建筑原主人陈增钧家族,主要为附近领事馆及洋行的外侨制作洋服,陈增钧又因在家中排行第五,因此被称为“洋衣五”。1958年,陈增钧年老退休,其子陈钟奎加入合作社,把该店全套设备估算合股,盛兴至此关闭。始建至今,一直为陈氏家族居住,但部分房屋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收归公有。2013年,陈氏后人藉之开办“陈式客厅”,展示盛兴洋衣行的遗存,成为烟台山区域第一个私人家族博物馆。2019年征收并实施“保护性搬离”。[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观顶巷8号,为院落式传统民居,两进两天井,坐北朝南。民国时期曾为仓山区第五警察署驻地,后售予林氏家族、转为民居。2012年因仓观顶巷12号老屋发生倒塌,压毁了本建筑后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观顶巷12号,占地面积340平方米。面阔12米,进深15米,双层白砖西式民居,砖木结构,二楼为水泥梁架,上铺楠木为地板。该建筑附属楼在2012年倒塌。[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观顶巷10号,西邻安澜会馆,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64.5平方米;建筑宽13.5米,长21米。共二进,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架,由门房、天井、披榭、前后座组成,第一进天井披榭改建为二层砖混结构,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游廊顶棚面为卷棚式,第二进为三层木结构、民国时期风格的民居。在屋路面上嵌一小碑,上刻有“雁峰书院”四字,可能是界碑。民国十七年(1928),福州辛亥革命元老、福州红十字会的创办人林雨时与林瀚西等发起成立福州佛学社,为仓山桥南一带人士组织,社址初设在仓山岭后观稼轩,后迁崇圣庵旧雁峰书院(即此处)。[阅读全文:]
摘要: 积兴里是福州仓山公园路东部的一条街巷,取“积德兴旺”之意而名。文革时曾改名为“勤建六弄”、“勤建四弄”。[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石岩路6号,为2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洋房,带有院落,正门朝石岩路。主人郑逎光,原为福州市二医院院长。子郑茂德。后举家出国。该建筑在2006年左右的程埔头改造中被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16号(原梅坞路79号)院内, 建于民国时期。为坐西向东的双层红砖四坡顶西式建筑,砖木结构。由曾在汕头海关任职的倪文修建造,1948年后由倪文修之子、著名的华人基督教领袖倪柝声(倪述祖、Watchman Nee)捐出作为教会产业。1970年代末,房屋产权归还教会。院落内另有一座青砖楼,原址为玉林山馆花园,系前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郑证光先生于1950年代初修建自住,1952年郑证光举家迁入。1979年郑证光回榕后,复居住于此;该房屋在2010年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一期项目中被拆除。[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