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所属分类  >  中华民国(1912 - 1949)    仓山区    仓前街道    《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收录建筑    历史建筑   
[20] 评论[0] 编辑

仓前路129-131号

目录

一、建筑名称:仓前路129-131号、橄榄五大厝编辑本段

位于仓前路129-131号,由清光绪末年福州橄榄大王、有“橄榄五”之称的郑则铭家族兴建,宅内并供奉有橄榄神庙。其中仓前路129号沿街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柴栏厝”建筑;仓前路131号为前店、后坊、再后院的三进式宅院,据郑氏家族后人回忆,第一进为店面;第二进为工人宿舍及工厂;第三进为郑氏家族自己居住的房屋;第三进后还有晾晒橄榄的大埕,一部分橄榄加工工作也在大埕完成。1958年部分被改建为新村。 FZCUO.COM

二、建筑创建编辑本段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根据郑家后人的回忆,结合建筑形态,应晚于1900年。 福州厝

三、建筑演变编辑本段

始建至1958年,为郑氏家族经营和居住使用。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1958年“社会主义私房改造”,郑氏家族积极响应了政府号召,将大宅部分租给国营光荣糖果厂,临街的三层店面也一并列为改造房,改造面积为当时整个仓山区第2位,并获得“私人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光荣证书”。改造后郑家留存私房面积三百多平方,位于现今仓前路131号后进新村1、2楼左侧。 福州老建筑

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建仓前新村(现今仓前路131号后进新村),留存的一百多平方私房被强拆征用,最后仅分配了43.64平方公房于郑家租住,将私房变为公房。 福州厝

此后,郑家一直“租住”祖先兴建的自家房屋至今。

福州老建筑

四、建筑形态编辑本段

仓前路129号沿街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柴栏厝”建筑;仓前路131号为前店、后坊、再后院的三进式宅院。根据郑氏家族后人的回忆,宅院第一进为店面;第二进为工人宿舍及工厂;第三进为郑氏家族自己居住的房屋;第三进后还有晾晒橄榄的大埕,一部分橄榄加工工作也在大埕完成。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建筑沿仓前店面为近代西式“洋门脸”,三层砖木结构,一层平过梁,二层、三层拱窗,立面中心有椭圆形假窗装饰。建筑檐口有仓前洋房常见的叠涩线脚,顶部有女儿墙并有望柱,装饰朴素。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第二进为木结构房屋,第三进为红砖砌筑近代西洋式建筑,门窗均发券,檐口有叠涩线脚。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橄榄大王宅全景(拍摄:池志海/2015)橄榄大王宅全景(拍摄:池志海/2015)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福老建州筑

 

福州厝

仓前路129号(拍摄:池志海/2011)仓前路129号(拍摄:池志海/2011)

福老建州筑

三进郑氏家族住所(来源:《福州晚报》)

五、相关资料 福州老建筑

“橄榄五”郑则铭(来源:《福州晚报》)
“橄榄五”郑则铭的夫人江金枝(来源:《福州晚报》)

  福州厝

“橄榄五”独子郑财通(后排成人右三)、长孙郑恒昌(后排成人右二)、长孙媳陈月仙(后排成人右一)等一家人摄于1953年的合影(来源:《福州晚报》)

  福老建州筑

2013年1月30日《福州晚报》以《烟台山走出福州橄榄大王》为题,报道了郑氏家族与仓前路大厝的兴衰故事,全文摘录如下: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本报记者 刘琳 通讯员 郑绍本 郑信本 文/图
  从光绪年间到上世纪50年代,代代老上海人春节款待拜年客,必上一碟产自福州“橄榄五”的檀香橄揽;
  从光绪年间到今天,代代老福州人有此一说:“不知‘橄榄五’,不是福州人。” FZCUO.COM
  今天如果谁在烟台山间问路:“仓前新村怎么走?”人们或许会摇摇头;但若问:“橄榄五新村怎么走?”人们立刻会说出数条直达橄榄五老厝的路线。“橄榄五”到底是谁?“橄榄五”,大名郑则铭,1864年生于仓山高湖,在家族中行五。在他成为享誉全国的福州橄榄研发者、生产者与销售者后,人称“橄榄五”。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郑则铭是第一个开发出多种橄榄制品的福州人,也是第一个将福州橄榄生意做到海内外的大橄榄商,还是第一个包销闽侯甘蔗、白沙及闽清橄榄产区全部优质青橄榄的大橄榄商,成为第一个被公认为“橄榄大王”的人,他的店号就叫“郑福记橄榄大王”。
FZCUO.COM

  抗日战争中,坚决不事日伪的郑则铭,惨遭日伪迫害,生意一落千丈。1944年福州第二次沦陷时,日寇将他运往北方的满船橄榄精品全部抢走,他悲恨满腔,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嘱咐独子:“让孙辈们好好学习科技文化,没有强盛国家,就没有个人事业。”后来,他仅有的两个孙子都成为技术专家。“橄榄五”夫人江金枝,中洲岛人,在烟台山间极具传奇色彩,80岁时还能一次喝三大壶酒,一日必佐红烧猪蹄喝酒两次,被烟台山人称为“橄榄五的财神娘”。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记者偶然结识“橄榄五”后人
  记者与“橄榄五”后人相识,说来很偶然。去年底,记者到烟台山间寻找法国领事馆外交官官邸,偶然遇到一位热心的烟台山人,他叫齐忠隆。得知福州晚报准备开设《寻找烟台山传奇》的专栏,他立即推荐了几位很有故事的烟台山人。上周五记者电话约访时,他急匆匆地说:“烟台山还有个‘橄榄五’,鼎鼎有名。”周六上午,他带着记者去寻找“橄榄五”的后人。

林轶南


  在仓前路131号,齐忠隆带着记者一口气穿过三进大院,又拐到一座小红砖房前,当时大门紧闭,敲了半天门,也不见开门人。记者和齐忠隆轮番敲门,但“橄榄五”后人家大门依旧紧闭。正当记者想撤时,大院里的一位大婶欣喜地叫道:“‘橄榄五’的曾孙回来了。”
林轶南

  这是记者见到的第一位“橄榄五”家的人,他叫郑信本,是“橄榄五”长子的次子。他说:“妈妈在‘文革’时被整怕了,我先做做工作,看看她愿不愿意接受采访。”
  上周日中午,对方打来电话:“妈妈很信任福州晚报,同意接受采访。”随后,记者在“橄榄五”曾经住过的屋子里,采访了他的孙媳妇陈月仙、曾孙郑绍本和郑信本。“橄榄五”生一子有两孙,陈月仙即为长孙媳妇。
林轶南

兄弟俩当起盐仓搬运工
  “橄榄五”属“福州南湖郑”,世居仓山高湖。家境贫寒,父母靠替人种田而活。在他很小时,父母相继病逝,他跟着大他十余岁的哥哥生活。兄弟二人“上无片瓦下无寸田”,四处流浪。 林轶南
  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烟台山下一带临江处(今仓前路)即是盐码头,山间有许多大盐仓,每天需要不少青壮年搬运盐筐。“橄榄五”跟着哥哥给盐仓当搬运工,夜里就睡在搬运工的草棚里。那个年月,住在草棚里的搬运工都是光棍,心情苦闷时只能借酒相解,许多人成了“酒鬼”,不少人最后因大冬天醉卧街头被冻死。见哥哥也染上了酒瘾,“橄榄五”发誓要让兄弟俩尽快摆脱醉卧街头被冻死的宿命。于是,他白天在码头当搬运工,晚上又找了份盐仓保管员的工作,这样既可以赚两份工钱,还可以不要与“酒鬼”同宿。他想着要尽快攒钱,为兄弟俩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沿街叫卖橄榄串起家
  一天干两份工作,让“橄榄五”很快赚了一些钱。每当街头村口演闽剧,他就看到有人扛着用余甘果做成的糖葫芦拿去卖,而且总有不少人去买,而他了解到离烟台山不远的齐安村有橄榄树时,便用节省下来的钱收购了一些青橄榄,用盐腌一腌,用一根根竹签串起来,再用木条钉了个盛橄榄的木箩,顶在头上,每天沿街叫卖。只要知道哪里演闽剧,他就特意多做一些咸橄榄,赶着去卖,每次生意都不错。有时,戏散场了,他还剩下几串没卖掉,他会主动送给戏班子的演员吃,这使得不少戏班子的人都与他成了朋友,人家要到哪里演出,会提前通知他去卖橄榄。

福老建州筑


  有一天,一个闽剧班子里的人告诉他:“你的橄榄有点咸,我们唱戏唱到最后再吃,会觉得嗓子不太舒服,如果腌橄榄时再放点糖、八角和茴香,咸甜可口,肯定会更受欢迎。”人家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橄榄五”大受启发。他回家后反复琢磨、试验,终于开发出酸甜型、咸甜型、五香型橄榄。后来,他又发现住在烟台山的许多外国人爱吃奶油,于是开发出奶香型橄榄,这让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慢慢多了起来。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他娶了金枝姑娘
  1892年,“橄榄五”在烟台山下今仓前路一带购进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木屋,兄弟俩终于有了一个家。那年,“橄榄五”的哥哥42岁,“橄榄五”也已28岁。他开始操持着为哥哥娶个媳妇,但人家一听他哥哥有酒瘾,又知这哥俩是孤儿,没有姑娘愿意嫁过去。忙了几年,还是一点进展也没有,哥哥拦住了弟弟,说:“我们钱少,我一结婚你就难再娶亲了。我这辈子不找了,还是你趁着年龄不太大,赶紧结婚吧!” 林轶南
  1896年,32岁的“橄榄五”娶了16岁的中洲岛姑娘江金枝。这姑娘也是个苦命人,2岁没了爹,8岁没了娘。她娘咽气前,将女儿与家中最值钱的两个皮箱一起托付给了好心的邻居,那两个红皮箱是清朝咸丰年间江金枝母亲大婚时娘家的陪嫁。记者在陈月仙家中采访时,这两个皮箱依旧放在家中最醒目处,其中有一个皮箱极为精致,这在福州已极少见。陈月仙说,曾有文物贩子愿意以十余万元购买皮箱,但一家老少坚决不肯。

福老建州筑

  江金枝是自愿嫁给“橄榄五”的。当时,“橄榄五”除了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外,家徒四壁,连结婚的枕头都是借的。新婚之夜,“橄榄五”向妻子承诺:“我一定要让你住上大房子,让你过上福州最好的日子。”

福老建州筑


  江金枝很能干,进门后就与夫君携手,又开发了几种新货。“橄榄五”的橄榄种类多、味道好,很多人爱吃,但“橄榄五”走村串巷,经常有人想吃又等不到他。于是,夫妻一合计,就在仓前路自家旁边开了一家小店,专营橄榄零售与批发。
福州厝

靠着“福果”发了大财
  “橄榄五”腌制各种新鲜橄榄,夏天不宜保存,特别是当时烟台山间有许多人在上海读书、做生意,带到沪上很容易坏。“橄榄五”经过一次次试验,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易于保存的甜橄榄,取名“福果”,今人称“拷扁橄榄”。他做的“福果”,肉多、味浓,连核都能泡水冲饮,可润嗓、消食。通过在沪杭读书、做生意的人,带往江浙,大受欢迎。

福州厝

  随着“福果”走俏,“橄榄五”开的橄榄店不断扩大,他自己起了个店名,叫“郑福记橄榄大王”。此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江南十余城的商号,成了“郑福记橄榄大王”的代销店,并织起越来越密的销售网;接着,广州、香港也有了代销店,他的结拜兄弟——香港杭康药店老板,成为港粤总经销商;很快,北京、天津、青岛等北方重镇,也有了一批代销他的橄榄产品的水果行。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当时,在上海橄榄市场,“郑福记橄榄大王”市场占有份额最大。为此,“橄榄五”在上海购买了一座洋楼,开设“郑福记橄榄大王”分公司。

檀香橄榄让他成为首富 福州老建筑
  至今仍让老上海人念念不忘的是“郑福记橄榄大王”的檀香橄榄。檀香橄榄本是福州众多橄榄产品中的一种,“橄榄五”销往上海的是一种原色原味的青橄榄,但其特有的加工、保存方式,使这些青橄榄一过吴淞口,就能酥脆,遇齿即化,甘甜无比,特别消食、回甘,尤其适合春节期间饮食油腻或饮酒较多者食用。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檀香橄榄每年农历十一月收成,“橄榄五”立即组织加工,十二月十五日全部加工完成,十六日办酒祭神,邀周边邻居与工厂员工共进酒宴、共赏闽剧,第二天装满檀香橄榄的船只驶往上海,春节前全面供应。 FZCUO.COM
  檀香橄榄,让“橄榄五”成为晚清福州首屈一指的橄榄大王。他赚得盆满钵满,让街对面米庄的秋云红了眼。秋云祖上经营米业赚了钱,秋云为独子,连娶三房老婆,但三个老婆只给他生了傻瓜儿子,家道日渐中落,秋云想振兴家业,也瞅上了檀香橄榄生意。当时,秋云因老婆多,家里吵得一锅粥,就在“橄榄五”的大院里租了一个小院落,安排三老婆住进去。三老婆与江金枝关系不错,得知“橄榄五”将一个最能干的伙计收为养子,刚好此时秋云想做檀香橄榄生意,但苦于得不到秘方,于是花重金挖走这个伙计。这个伙计到了秋云家,秋云正式开了“永味正”橄榄行,开始制作檀香橄榄。“橄榄五”与秋云运送檀香橄榄的船几乎同时从烟台山下启航。没想到,到了上海,“橄榄五”的檀香橄榄颗颗如绿宝石一般葱翠可人,而秋云的檀香橄榄则全部发黑发臭。自此,秋云再也不做檀香橄榄了。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檀香橄榄走红上海,使“橄榄五”成为仓前首富。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世界唯一的橄榄神庙
  世界上唯一的橄榄神庙,至今仍立在“橄榄五”家中。这座庙占地10平方米,用于祭祀橄榄神——白姑娘。此庙建于清光绪末年。

福州老建筑

    橄榄神庙中,白姑娘神像绘于正中,两旁原为颂扬白姑娘保佑福州橄榄商生意兴隆、福州橄榄美名远扬的对联,现已毁。神像下原为精美木质供台,现已被水泥供台取代。神像正中最下方为仿西式壁炉的烧纸钱、放爆竹之处。 福州厝
  橄榄神庙原有较大规模,经过上世纪50年代私房改造及70年代政府再次拆旧建新房,其规模不断缩小,目前仅剩下10平方米。“橄榄五”长孙生有三儿三女,随着曾孙辈接连在此娶亲生子,100多平方米住房已拥挤不堪,不得不将餐厅放入橄榄神庙。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这座橄榄神庙,被认为是“橄榄五”成为巨富的守护神。
  清末,烟台山盐仓报废,官府拍卖今天盐仓土地。“橄榄五”花巨资全部购下,盖起了一片前店后坊再后院的三进式宅院,出售给福州市民,自己则在今天的仓前路盖起长约400米、宽约50米的大宅、商号及工厂,一进做商铺,二进做橄榄加工厂和工人宿舍,三进部分为自家所居、部分做工厂,四进为工厂,四进之后为晾晒橄榄的大埕。 福州老建筑
  据介绍,准备建第三进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空地上有一棵大榕树,长得极旺,而在当时烟台山人将大榕树奉为树神,绝不砍伐,而“橄榄五”又需要扩建工厂,于是江金枝沐浴净身后,就在树下摆供台祈祷。当天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子夜时分,江金枝推醒身边的“橄榄五”,对他说:“我刚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位一身白衣的漂亮姑娘对我说,她知道橄榄是福州之宝,能造福许多人,她会助我们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可我刚要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只对我笑了笑,啥也没说就从天上飘走了。”第二天,人们发现那棵大榕树躺在了地上……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后来,江金枝在榕树树根处搭建一座小庙,并按照梦中记忆,将那位白衣女子绘成彩像,用闽北最好的木头请人打制了一个精美的供台。因梦中姑娘穿一身白衣,江金枝即让全家称之为“白姑娘”,每月初一、十五和所有的节日,举家隆重祭祀“白姑娘”。家中每年加工檀香橄榄和每艘运输橄榄的船出发前,一定要先到庙里祭祀。 FZCUO
   “文革”期间,橄榄神庙的供桌不翼而飞。上世纪70年代,政府原准备撤掉橄榄神庙建房屋,没想到还未动手,突然前院有一根5米多长的房梁飞了十多米,吓得拆庙人赶紧收手,以后也再未有人敢拆。

福老建州筑


  虽然“橄榄五”的孙辈、曾孙辈、玄孙辈再未有人做橄榄生意,但郑家人至今还会经常祭祀“白姑娘”。不仅如此,闽清、闽侯一些种植橄榄的人,每到过大年,也会特意来到橄榄神庙祭祀“白姑娘”。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行善保证了橄榄质量
  “橄榄五”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种兰花,家中名兰众多,爱兰者远道来赏;二是扶危济困,见他人有难,便慷慨解囊,修庙、建祠从来不惜钱财。 福州老建筑
  齐安村的橄榄农,每当收了青橄榄,总是先挑到“橄榄五”家,此后再将剩下的挑往他家。当时,收青橄榄是以担计算,因为知道“橄榄五”慷慨,善良的齐安人每担未恐少装,“橄榄五”看到了总劝他们:“挑这么多会压坏身体的,你少挑一些我照样给你一担的钱。”闽清、闽侯白沙、甘蔗橄榄产区的农民,家中有人生病或去世,只要“橄榄五”知道,他一定会托人带钱去。闽侯有位橄榄农,儿子聪颖好学,但家中无钱供其读书,“橄榄五”一直资助他到大学毕业,后来这人成了大学教授。“橄榄五”一生行善,橄榄农都很敬重他,正因如此,每年产果时果农一定先将橄榄挑到“橄榄五”家,让他先挑选。优质的青果,也成为“橄榄五”生意兴隆的保证。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橄榄五”抗战中忧愤而死
  “橄榄五”身体极好,若不是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福州两次沦陷,“橄榄五”断不会八十而亡。
    “橄榄五”在仓前山一带很有影响力。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后,任凭日伪威逼利诱,“橄榄五”坚决不参加维持会,更以年迈拒绝参加所有与日伪沾边的工商活动。对其恼羞成怒的日伪知其创业极难,视橄榄生意为生命,以封杀其生意来逼其就犯。这位刚烈的老人说:“即使让我的儿孙们再去当扛盐工,我也不会去为日本人做事,因为当扛盐工无法苦点穷点,当汉奸则为让子孙万代蒙羞,遗臭千年。” 福老建州筑
  橄榄五”的生意因为福州沦陷一落千丈。福州第一次光复后,他将全家所有流动资金投入生产,希望将损失补回来。1944年,福州第二次落入日寇之手,“橄榄五”满裁货物的船只北上长江,被日寇洗劫一空,消息传来,老人忧愤成疾,一卧难起……

FZCUO.COM


  江金枝以为“冲喜”能救丈夫一命,将长孙郑恒昌好友、同学妹陈松桂的妹妹陈月仙紧急娶回家,但仍未留住“橄榄五”的生命,在1944年日寇的铁蹄声中,“橄榄五”含恨而去。“橄榄五”仅有的两个孙子遵照祖父之命,统统选择了终身以科学技术为业。长孙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次孙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机械工程师。

福州厝


  1953年,江金枝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带着所有家产,参加了公私合营。后来,政府每月给郑家100多元的定息。江金枝靠着这定息,过着自在的生活。她一生好酒,终身未离的酒壶可装一斤酒,她能连饮三壶高度白酒,依然不醉,晚年她一日饮酒两次,饮满三壶高度白酒才能心满意得。1964年,江金枝病逝。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独立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