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陈氏宗祠东侧,又名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中叶,原为螺洲陈氏族长为祝愿子弟们文运亨通、金榜题名而建的崇祀魁星神的场所,后改名“奎光阁”,作为陈氏家族子弟课读之所,是古代螺洲地区著名的四大书斋之一。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前后两进,由门墙、插屏门、前天井、前回廊、前殿、中天井、中回廊、月台、大殿、后院组成,四周围以封火山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后均有游廊。中回廊后部,左右各有钟鼓楼式建筑。大殿游廊前为月台,游廊上并列三个“凤凰池”,大殿正中上有藻井。大殿原塑奎星神像,前殿两侧原立有“驹驴哥”、“神驹”造像,与清雍正进士陈芳楷传说有关;厅前有陈若霖墨书《创建三刘王庙》木匾一块。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螺洲林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洲尾村,现存为清代风格,始建年代不详。大门檐口上有卷棚,三层斗拱出跳,屋顶立有三头石狮,门口楹联为陈宝琛手书石刻。具有一定建筑科学艺术价值。[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护道白真人庙二、建筑创建:护道白真人庙,元时称为“敕建白云宫”,明万历间成为“奉旨祀典”的官祭庙宇,重修并赐额“护道白真人庙”,明、清间又有多次修建。根据拆毁前的照片判断,白真人庙应是明代建筑。三、建筑衍变: 1995年,“乌山广场”拆迁,[阅读全文:]
摘要: 下林前路林氏宗祠,位于连江县凤城镇下林前路,为宗祠建筑,建于明代。[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岭后生产路35号,南临福建师范大学综合教学楼(科学会堂)。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为依山而建的五进院落,长66米、宽12米,落差10余米。岭后赵氏相传是宋皇室后代,宋朝灭亡后迁居福州。第一次国内革命期间,福州中心市委书记蔡协民、陶铸等组织了肃劣会,岭后赵氏族人赵文江、郑维新等人以赵氏祠堂为基地秘密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郑维新牺牲后,赵氏祠堂设有郑维新烈士纪念室。福州解放前夕,闽中游击队和地下党云集赵氏祠堂举办夜校,组织群众散发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等。1949年后一度作为岭后小学使用;1991年由赵氏宗族收回,继续作为祠堂。2014年12月在岭后拆迁中消失;2007-2008年,在原址西南侧重建,规模缩减一半。[阅读全文:]
摘要: 西头房主祠位于长庆镇下埔村33号。明代建筑。门房早毁,原存两进。根据当地族谱记载,该祠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该祠已于2009年被村民拆毁,重建为一座混凝土建筑,数十个明代石柱础堆放在院内。[阅读全文:]
摘要: 新港庵原位于台江区新港里(竹排埕),面临新港河,2010年新港里拆迁后已不存。新港庵原为一座清代重修的古庙。庙宇为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庵内供奉瘟神五帝兼祀妈祖娘娘。[阅读全文:]
摘要: 吴山林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吴山村,朝向南偏西75度,占地约1200平方米,一进院落前方已改为礼堂,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式,90年代曾重修。二进内祀迁闽始祖林延皓,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祠堂原门墙、戏台、天井已改建,现有前厅、祭厅仍保留清代建筑格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