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坐西朝东,占地1250平方米,共三进。始建于元末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为清代中期建筑。东湖村为革命基点村,该祠是土地革命时期东湖乡苏维埃政府驻地。1931年10月邓子恢在该祠秘密召开会议,研究发动“二五”减租减息运动,并成立东湖农会。1933年在该祠成立东湖乡苏维埃政府。[阅读全文:]
摘要: 共一进,占地457.68平方米,建于清代中期,为闽东地区宗祠类建筑。1962年6月16日,福建省建筑工程学校倪希楷、林兆枢等16位知识青年组织成立青年志愿队奔赴蒲边村插队落户,历时13年。该祠为青年志愿队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前半部分回廊、披榭改建成现有双层带外廊的木构楼房。[阅读全文:]
摘要: 占地267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为连江仅存的几座朱子祠之一。该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现存一清代青石横匾,横书“朱文公祠”,上款“道光岁丁亥仲春吉旦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下藤路与大坪路交叉路口东南侧,门牌号下藤路209号,建于明嘉靖年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见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9.7米,通进深18.2米,占地面积为176.5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由戏台、天井、大厅组成,戏台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级石阶往大厅,左右建二层厢房,大厅面三间7.49米,减前二金柱,进深七柱1.55米,后部设神龛,穿斗抬梁木构,硬山顶,马头墙;大厅墙上有文革标语。[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葛岭镇蒲边村,将军堂占地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由过廊、庙墙、天井、回廊、正殿、神龛等组成。[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葛岭镇蒲边村水尾。桃源宫始建不详,座东北朝西南,现存建筑建于清道光和同治年间,由戏台、看楼、正殿组成。桃源桥位于桃源宫正前方,东北至西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桃源宫和桥(暂不留名摄于2018年1月)[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江墘埕,始建于明中叶,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同治元年(1862年)两次修缮,占地585平方米。坐北朝南,前临乌龙江,由门楼、天井、大殿、后院等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结构,双坡顶,两侧设封火墙。门楼为牌楼式木构架,门前保存有嘉庆年间陈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宫捐款碑;还有陈景亮镌刻天后宫历史沿革碑。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陈氏宗祠东侧,又名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中叶,原为螺洲陈氏族长为祝愿子弟们文运亨通、金榜题名而建的崇祀魁星神的场所,后改名“奎光阁”,作为陈氏家族子弟课读之所,是古代螺洲地区著名的四大书斋之一。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前后两进,由门墙、插屏门、前天井、前回廊、前殿、中天井、中回廊、月台、大殿、后院组成,四周围以封火山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后均有游廊。中回廊后部,左右各有钟鼓楼式建筑。大殿游廊前为月台,游廊上并列三个“凤凰池”,大殿正中上有藻井。大殿原塑奎星神像,前殿两侧原立有“驹驴哥”、“神驹”造像,与清雍正进士陈芳楷传说有关;厅前有陈若霖墨书《创建三刘王庙》木匾一块。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