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nenva 编辑的词条
乐群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7837 119.309512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省保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麦园路社区的乐群路8号,由仓前山附近各外国领事馆集资兴建,以英国为主。抗战期间,为日本人霸占。乐群楼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859年落成,为二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建筑;建筑平面东偏南12度,占地面积约619.69平方米,宽19.83米,长31.25米,高18米。乐群楼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娱乐建筑和洋人俱乐部,乐群路也因乐群楼而得名。其英文名“Foochow Club”非常著名,常见于英文书籍、记录和往来信件中。2013年,乐群楼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2020年修复。[阅读全文]

灵光男童盲校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101318 119.286832

摘要: 本建筑原为灵光男童盲校教学楼,解放后改为省政府招待所(西湖宾馆)写字楼。2006年被列入《福州市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但在2014年仍被拆毁。[阅读全文]

泛船浦天主堂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51094 119.320077 省保 教堂

摘要: 位于仓山区新民街54号,全名“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该堂因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故又俗称“泛船浦天主堂”。清同治三年(1864),福州府以泛船浦菖蒲墩4亩田抵偿改为关帝庙的天主教宫巷堂;同治七年(1868),意大利籍李宏治建立天主堂。1884年~1933年,天主教多明我会进入全盛时期,在天主堂北侧菖浦墩购地30亩,建洋楼4座,内设育幼、育婴两院、诊所、隔离病房以及纺织、刺绣、洗染等工场。1933年拆旧堂重新扩建成现今教堂,文革时被工厂占用。1985年收回,并经维修,正式复堂为泛船浦天主教堂.原有砖石、砖木结构楼房5座,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有教堂、办公楼、宿舍等,现存教堂大堂一座,神父楼一座。大堂为十字形哥特式建筑,高33米,建有钟楼、地下室。钟楼顶上有3米高的十字架。神父楼为双层砖木结构,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第一开间向外开两扇拱形窗户。门前有门廊,上为二层露台,走廊设建筑中间。外墙为青砖清水墙。建筑内一、二层地面为木板铺设,隔堵为板条灰刀墙。瓦屋面为四坡顶,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神父楼整体平移后旋转90度,与大堂平行。现天主堂北侧(临江滨大道)建有下沉式广场。[阅读全文]

快活林西餐厅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7849 119.312306 已经消失的建筑

摘要: 原位于仓山区梅坞路1号 (仓山影剧院对面),为华侨庄景春房产,后由闽侯南浦人林清万(曾在英领事馆学习西餐制作)租下开办“快活林西餐厅”。1960年代被收归公私合营,原址改为烟台山百货。现已不存。[阅读全文]

复园路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复园路 公园路 清河 颖庐

摘要: 复园路是位于仓山区中部的一条路,隶属于仓前街道。原为小巷,名“复园里”,因路上的“复园”(今复园新村)而得名。1970年代因纪念中越友谊而改名“中越路”。复园路是《公园路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划定的13条风貌街巷之一,沿线历史建筑众多,其中清河庐(清河山庐)、颖庐为文物登记点;还有复园里1-5号、复园里6号、朴园(复园路25号)、复园路12-7号等一系列历史建筑。[阅读全文]

颖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2306 119.313712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复园路 东山别墅建筑群 复园里 登记

摘要: 位于仓山区复园路6号,东临清河庐,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洋式建筑,建于1915年。建筑占地面积153平方米,高9.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占地面积153平方米,高9.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西侧有凸出的六角形碉楼。一楼前半部分有拱廊,二楼做拱窗,并以半圆形壁柱分隔;檐口有齿状砖砌叠涩,整体装饰较为华丽。楼前有小院落,外围以砖墙,大门开于中部,门楼匾额原有“颖庐”字样,已毁。另据谢氏后裔回忆,颖庐原名“梦草山房”,原为清末商人谢培生所建,1925年由其子售予其在英华书院读书时的同学黄省三。黄氏系民国初期上海邮政系统高级职员,后调往山西、云南任邮政署长。建筑易手后改名“颖庐”。该建筑现仍由黄氏后人居住。[阅读全文]

蔡志远宅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6322 119.305109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亭下路 登记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街道亭下路79、81、83、85、87号(亭下路拐弯处),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洋式建筑,建于1938年。原为印尼华侨蔡志远先生的旧居。建筑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内有天井;立面装饰丰富,临街面门窗较有特色,二层为拱窗,拱窗亮子带有精美的木质雕花;每二扇拱窗再砌一复拱,富有变化。三层窗平拱不发券;三层转角处设有挑出的木质露台。[阅读全文]

爱国路2号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爱国路 领事馆 26.046017 119.304215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登记 怡和洋行

摘要: 位于仓山区爱国路2号,三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建筑,殖民地外廊式风格,建于清代(早于1868年);曾为天裕洋行、天祥洋行、怡和洋行等所有,并曾作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使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改造前,归福州市邮电局所有,为职工宿舍。2015年以“清邮政司宿舍”名义公布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2016-2017年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改造中被修复,作为博物馆及万科“仓前九里”营销中心使用。[阅读全文]

庸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3191 119.315186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公园东路 登记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东路2号,建于民国时期,为一幢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原为华侨产业,1950年代房改期间为福建省政法干校占据,1970年代干校迁出,由房管安排住户;落实政策后腾退返还华侨。建筑占地面积257平方米,高9.8米,面阔四间,进深前后二间(前为居住,后为附属的厨卫等用房),有连廊。建筑带有院落,入口门楼匾额上“庸庐”灰塑尚存,但已严重破损。[阅读全文]

整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4393 119.315976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积兴里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10-13号,为红砖砌筑的三层外廊式建筑,砖木结构。建筑一层有外廊;二层、三层窗均做平过梁,三层中开间设露台。建筑院落的入口门楼颇具特色,门头有红砖砌筑的简化英王徽图案。整庐由福清籍日本归侨魏进相建于1933年前后,现仍由魏氏后人居住。[阅读全文]

龙楼别墅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3651 119.316194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积兴里 登记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1-6号,由福清籍印尼归侨薛氏家族1935-1936年兴建。建筑及院落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长25米,宽15米,高10.2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具有南洋式风格的近代公寓;建筑四坡顶围城垛式女儿墙,面阔五间。门窗为百叶窗,墙面上原雕刻有花草人物砖雕,文革时被破坏。楼内铺地板。现仍有5户人家居住(大多是薛氏家族后裔),总体保存较好。[阅读全文]

闽海关副税务司公馆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6949 119.312856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登记

摘要: 位于仓山区立新路5号,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原为公裕洋行(Rusden Phipps & Co.)建筑,先后作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1891年前)、闽海关副税务司官邸使用;建造时间不晚于1868年。建筑带有庭院,有马房、厨房等附属用房,并有数株建楼时种下的植物。主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外廊式风格;走道位于房屋中间,走道左右各两间房间,面积很大,同侧的两间房中间隔断为一排折叠木门,打开则成一大厅,可举办宴会使用。建筑外观呈不完全券廊式,一楼柱廊发券,二层则为平过梁,檐口有简化的线脚和齿状线脚装饰。2015年以“闽海关税务司公馆旧址”名义公布为仓山区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竹园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2856 119.313433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竹园里 登记

摘要: 位于仓山区竹园里,原为陈绍宽(曾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海军一级上将)及其弟陈绍香的产业。1947年前后,萨镇冰(曾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福建省长)曾在此居住。建筑占地55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西式三层楼房,高11.6米,面阔10间(39米),进深4间(16米),中有庭院。楼四周有空地,外围以砖墙,大门开于东北隅。建筑立面糅合了殖民式、维多利亚式、巴洛克风格等多种手法,南立面的巴洛克式双柱、檐下灰塑、木雕窗棂保存尤为完整,颇具特色。[阅读全文]

清河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2408 119.313828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东山别墅建筑群 登记

摘要: 位于仓山区复园路4号,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带有英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建于1920年代(早于1924年)。建筑占地300平方米,长12米,宽12米。建筑原主人为福州茶厂厂长陈廷炳、叶木兰夫妇,后转售予侨领俞昌檀之妻李明月,现为郑氏家族私宅。建筑由红砖砌筑毛石勒脚,为两层带一完全露明的“地下室”构成。正面两开间,靠西开间为卧室,端墙向前突出呈弧型,并用半圆壁柱划分为三个小开间,每开间设圆券窗;靠东开间首层为沙龙客厅,同样开三个圆券窗,但不设壁柱,墙面亦不前凸,入口位于一侧,门口有小平台,台阶贴墙面而下。外立面层间及壁柱顶部等均设有叠涩线脚,屋顶为木桁架小青瓦四坡屋面,出檐短小。[阅读全文]

英华小礼堂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福州 教堂 力礼堂 福州高级中学 体操馆 26.046312 119.306463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省保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福州高级中学校内,又名“力礼堂”、英华礼拜堂(Nind-Lacy Memorial Chapel),由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力为廉偕其夫人及部分鹤龄英华书院校友于1905年捐建,以纪念两人的母亲Mary Clarke Nind和Eliza Woodman Lacy。现为福州高级中学体操馆。主体建筑为单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哥特式教堂,占地面积604.5平方米,长32.5米,宽18.6米,北偏西30度。附属钟楼,三层,约高21.65米,内有美国霍华德公司设计、麦克辛恩铸钟厂铸造的大钟。现为福州市高级中学体操馆。2013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林缉西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林缉西(1894-1983)是福州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师,1917年毕业于格致书院,后在范哲明资助下赴美留学,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西北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32年返回协和建筑部任建筑师;1949年后任省[阅读全文]

基督教尚友堂(花巷堂)(含辛亥革命福建革命军总指挥部)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87894 119.295517 登记

摘要: 基督教于1840年前后正式传入福州。“花巷堂”原名“尚友堂”,属福州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堂之一。1915年,美以美会当时为了社交的需要买下此地建堂,遂有“社交堂会”之意,故以“尚友堂”命名。[阅读全文]

协和建筑部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协和建筑部(Union Architectural Service,又名Fukien Construction Bureau)由基督教卫理公会于1916年创办,是福州近代最大的设计机构,除房屋设计外兼及[阅读全文]

范哲明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范哲明(Paul Prince Wiant)1887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毕业于俄亥俄维斯里安大学、辛辛那提大学,是美以美会派驻福州的一名传教士建筑师。他参与创建了福州著名的教会建筑事务所“协和建筑部”并长期任负责人;在39年在华工作的生涯中,他设计、监造了400余个项目,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仓前山的自来水供水系统、福建协和大学等。1946年返美,1973年去世,享年87岁。[阅读全文]

福州协和医院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81112 119.299836 登记

摘要: 位于鼓楼区新权路29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前身是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英文名为Foochow Christian Union Hospital ,又名Willis F. Pierce Memorial Hospital)。医院由1860年(清咸丰十年)美部会创办的“圣教医院”和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美以美会创办的“马高爱医院”及基督教协和医院合并而成,以福州圣教医院之所在地为协和医院院址,于1935年1月将圣教医院之屋宇拆去,同年10月订立建筑协和医院新校舍之契约。新建大楼由协和建筑部范哲明、林缉西等设计,于1936年6月奠基,1937年8月竣工。因采用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故俗称为“红楼”。协和医院大楼建成时,是当时省内设备最先进的病房大楼,楼内地面分铺混凝土和水磨石两种,并在上面分别铺设木板和石头,防火防滑。楼内拥有当时极为先进的电梯、供水、供电、热水、暖气等设施,初期设病床120张;建筑配备了蒸汽管道,高压用来消毒和洗漱,低压用来取暖,为当时南方唯一有这种取暖功能的建筑。2013年8月,以“协和医院红砖楼”名义,公布为“福建省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