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罗源县洪洋乡秋岭村,为一座典型地方庙宇建筑。正殿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戏台约建于建国初期。2019年被拆除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横屿村拥上自然村,占地约2000平方米,木构。现存构件中最古老的是大殿石柱,建于南宋,其他部分历代都有修缮。文革期间曾作为“横屿小学”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濂江村,又称林庭榆家庙,明万历六年(1578)仲夏由林庭榆之子林熔建造,曾为林浦村木料加工厂,1990年重修。南偏西18度,占地285平方米。庙为木结构,坐东向西,由门楼、天井、披榭、大厅等组成。门楼额匾楷书:“见泉林公家庙”。[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为嵩阳林氏的宗祠。嵩阳林氏属“九牧林”衍派,其始祖宝公于北宋初年迁嵩口,居石濑(今嵩口镇龙湘村半山)。宝公子洁累公因舍石濑地建资国寺,再迁梨岭(今嵩口镇月阙村梨头),并建造“蕉林居”。林氏宗祠由明代嵩口乡贤林仕映(即林国辉、林带溪)、林鹏等堪舆相地建造。[阅读全文:]
摘要: 南禅山鲁班庙位于山边街55号,晚清光绪建筑(西元1896),现存戏台、走楼、大殿及后面的龙雕石刻一块。戏台歇山顶,靠内侧有单步的轩。大殿硬山顶,三开间,用横撑减柱法,前轩廊后大殿,还有石柱。[阅读全文:]
摘要: 梁厝桃源左东境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96号附近,自来水收费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323.75平方米。由门廊、拜亭、天井、左右两廊、大殿组成。拜亭歇山顶,抬梁架,四柱一间。大殿封火山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卷棚式游廊,供奉土地公、田元帅、临水陈太后。西边有2座重修碑,分别为清光绪元年八月、同治十三年七月。该建筑构成完整,为我们研究仓山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建筑风格提供翔实的实物资料。[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系理学家朱熹与挚友梁汝嘉择地所建,朱熹为祠堂题写堂号“贻燕堂”,内设讲学堂;元至志二年(1322)重修;梁氏十四世始祖翰林学士梁恩观回乡祭祖修家谱时筹建;民国十一年(1922),族人又募捐重修;民国期间,宗祠曾作为校舍;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祠作为仓库使用。改革开放后,于1987年由族人梁敬錞捐款再次重修。建筑坐西朝东,占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祠门前有158平方米祠埕,门墙上部为近代式,上有女儿墙;大门两侧有一对陶瓷酒盏拼镶的白象。进祠门有一戏台,四坡顶,戏台后部雕刻拼花十分精美。戏台上有凤凰池。戏台前有天井。祠堂厅封火山墙二坡顶,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屋架结构为穿斗减柱造式。正中设神主龛,厅上悬挂清帝赐梁章矩的“三福”方匾、孙中山提予梁瑞庭的“急公好义”、萨镇冰题的“燕翼贻谋”。游廊上有卷棚。祠厅右侧设“独身祠”,两旁有一对联,“纪念问题是共本源合配享,嗣绩主义保存血脉附宗传”,连内嵌“问题”与“主义”,似借深受梁启超思想影响的文学家胡适的句子。祠东侧后壁设有“义姑祠”,上有沈宝琛题写的“女中缨臼”。宗祠两侧有高大封火山墙,墙上的墀头为清代灰塑,保存完好。 2009年12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