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湖分县丞衙位于大湖村衙前,其地属韩坂自然村,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十三年,由侯官县划十二个都设大湖分县,置县丞厅。管辖区域包括今廷坪、小箬、洋里、大湖四乡及今白沙镇的部分地区。[阅读全文:]
摘要: [白马南路101号·1924年·区文物保护单位]1924年,诗人翁心组、蒋逢年、张鹤廉等组织“福州志社”。同年九月,社人捐资在大庙山建楼,作为志社办公和社人赋诗吟唱的场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罗源县西兰乡寿桥村19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厅前四壁、梁托雕艺超凡。厝均使用“薄砖挂斗”。柱础四面雕有形态不同的骏马。前后两大座相联,后座高于前座,并建有钱间,有义女偷钱压死钱间之传说。自徐氏分宫庙之后每年演神戏均在古厝搭台演出。90年代后,以映电影代替神戏放映。徐家古厝是寿桥徐氏唯一的祖厝。[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香岭村15号,始建于清代。二进,坐东南朝西北。天井左右为厢房、主座。主座厅堂两侧依次有次间、小弄及楼梯、梢间,小弄尾两侧围墙开小门。建筑面积321.36平方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八字形前围墙,为长方形青砖砌成。从斗拱形式及整体结构来看,为清代中期建筑。整座建筑依路而建,建筑整体结构保存完整,是研究民居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0年3月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盖山镇中亭村68号,坐北朝南,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前有镂空九龙照壁,门面牌楼式,门内有插屏门,其后有大戏台,上有八角藻井。大厅封火山墙,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前有天井,内保存有明成化23年的圣旨碑。另有清嘉庆年间两块“文魁”匾额,清道光、光绪年间四块“武魁”匾额。门前有一对旗杆石,分别是雍正及同治年间。[阅读全文:]
摘要: 原竹屿木牌坊于2014年7月被落架拆除。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22日,由福州市城乡建设发展总公司负责的竹屿木牌坊在原址附近重建,尽量采用原构件,但除“父子贤良”“兄弟孝友”的牌匾及部分斗、部分横枋为原物外,包括夹杆石在内的构件皆为新物,原物比例不到20%,原因是较多变形的木材无法使用,大木构件基本不能用,如几排斗拱需要平直的拉结枋连接,但弯了的拉结枋会导致斗拱无法安装到位,只能弃用。[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尚书庙二、建筑创建: 始建于明代,是纪念抗元忠烈陈文龙的祠堂。清道光十二(1832)年“奉旨重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重修。 三、建筑衍变: 1949年后,尚书庙被政府接收占用 1986年达江路整体改造,尚书庙被改为大卖场。 1988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0月由于该地被政府售于房地产开发商,迁移至台江区三通路2号,与在中亭街改造中被毁而后异地重建的三通桥(异地重建)正对。见“陈文龙尚书庙(异地重建)”。 四、建筑形态: 尚书庙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后洲坞尾街。坐北向南,双坡顶,封火围墙。正门横额“敕封水部尚书”,左右小门额“覆忠”、“蹈义”墙基堵石刻“民国十年东西社捐造石基全座”。殿堂面阔五间,深七柱,高6.50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祠厅正面石廊柱有林则徐手书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噬,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东西墙尚有嘉庆、道光年间捐资修庙碑刻。 迁建前的陈文龙尚书庙(摘自《台江文史资料·第二十辑》)[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青芝寺二、建筑创建: 青芝寺据说始建于唐朝,原在八仙岩。 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工部侍郎董应举退隐归田,倾其家产,开拓青芝山景观,移建青芝寺于现址。 万历四十四年(西元161[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圣寿寺乌石桥 因位于王认村,俗称王认桥。经网易博主x656801现场考察,发现桥旁石刻,确认名称为“乌石桥”,查清道光罗源县志,则记为“圣寿桥”或“王认桥”。二、建筑创建: 始建于宋绍[阅读全文:]
摘要: 原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仙塔街48-50号,始建于明末,系口译《茶花女》第一人王寿昌的故居、也是清末民初福州名人、才女吟诗作画之所。原大院四面围墙,大门坐东朝西,前后三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六扇五”;第二进后园有一座形似雄狮的假山,称为“狮山”;周围有鱼池、八角亭、拜月台、仙人洞等。民国三年(1914年)第三进进行改建,自成院落。住在二进的黄锡光把单层花厅改为双层,楼上作为藏书阁,藏书万卷;楼下为福州名流吟诗书画之所,由陈衍等题名、郑孝胥题匾为“光福山房”。1958年以后,首进房屋被改建;二进花厅、藏书阁、狮山、鱼池等由黄家后裔另辟小门出入。199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福山房原址却随即在1996年被拆毁开发房地产,只有花园中的假山“狮山”被移建于乌山道山观。[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