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大元村。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为1678平方米,单进合院式悬山顶民居。该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有前院墙、回廊、前天井两侧双坡顶梓院、主座(两侧披榭)及后天井两侧梓院(大部分缺失)组成;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左披榭四间单坡顶,外带双层走廊,右披榭已缺失。该建筑为单进建筑,规模宏大,格局上呈明三暗五,斗拱、卷棚、灰塑彩绘等装饰构件精美度高,艺术方面价值较高。[阅读全文]
摘要: 为于山九仙观的一部分,位于三清殿后。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重檐阁楼歇山顶,上有四根龙柱,系移自仓山安澜会馆。2012年,福州市民反映九仙观玉皇阁和拜亭名被拆除,文物部门回应方案经过审批为“落架大修”。实际上建筑被拆为平地,玉皇阁部分仿造旧建筑重建、仅保留使用了石柱。[阅读全文]
摘要: 为于山九仙观的一部分,位于三清殿与玉皇阁之间,为木构歇山顶建筑,内有藻井。2012年,福州市民反映九仙观玉皇阁和拜亭名被拆除,文物部门回应方案经过审批为“落架大修”。实际上建筑被拆为平地,拜亭被替换成一座全新的石构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为于山九仙观的一部分,位于玉皇阁东侧,供奉何氏九仙君,又名九仙阁。2021年被拆除,重建为一座混凝土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于山顶、九日台音乐厅旁,由发射塔、发射机房和办公用房组成。建于1984年下半年,1985年5月1日全部建成。[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同安镇辅弼岭古道中段鳌头岩下,始建于南宋,现存实物重修于清乾隆初年。惜字坛建于一岩穴的洞口,石框上刻有“字迹藏岩穴,文光射斗墟”的对联,横批“敬惜字纸”。[阅读全文]
摘要: 始建于宋代。现场主要路段位于斗星庄北侧。古道沿途有“辅弼”摩崖石刻、辅弼岭惜字坛、路亭等。[阅读全文]
摘要: 竹屿邓拓祖居(原址)位于竹屿村坊兜。原为三进大宅,后仅存一进。2020年-2021年在原址东侧约45米重建,重新扩建为三进大宅。[阅读全文]
摘要: 原邓家骅故居2013年被公布为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未定级。2014年年初,建筑第一进遭“误拆”,损毁面积达一半以上。2020年-2021年在原址东侧约45米按原规模重建,大部分为全新建造。[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古田县鹤塘镇南阳村西,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一座多层檐的楼阁式建筑。2021年被重修,更换大量构件,整体重新油漆,原有彩绘全部被破坏。白马宫原貌(暂不留名拍摄于2017年)白马宫现状(暂不留名拍摄于2022年)白马宫二层藻井原貌(暂不留名拍摄于2017年)白马宫二层藻井现状(暂不留名拍摄于2022年)[阅读全文]
摘要: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加挂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牌子),2015年成立,作为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阅读全文]
摘要: 福州的罗氏主要有两支,并且均为民国时期福州的名门。一支是以清荣禄大夫、太仆寺卿、外务部侍郎罗丰禄为代表的官宦世家;一支以福州商会会长罗勉侯为代表的工商世家。两支的后裔散居于全国及世界各地。目前已知罗新梅世系的家族产业和相关古迹有:南营巷罗氏祖居(已消失);文儒坊罗必魁故居;仓前山鹤龄路7号(后改为爱国路7号)西式楼房一幢(已消失);仓山立新路罗园;罗丰禄墓;[阅读全文]
摘要: 建于清同治年间。2021年10月被拆除,后续计划异地迁建。其原址建设永泰三环路。[阅读全文]
摘要: 原竹屿木牌坊于2014年7月被落架拆除。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22日,由福州市城乡建设发展总公司负责的竹屿木牌坊在原址附近重建,尽量采用原构件,但除“父子贤良”“兄弟孝友”的牌匾及部分斗、部分横枋为原物外,包括夹杆石在内的构件皆为新物,原物比例不到20%,原因是较多变形的木材无法使用,大木构件基本不能用,如几排斗拱需要平直的拉结枋连接,但弯了的拉结枋会导致斗拱无法安装到位,只能弃用。[阅读全文]
摘要: 2019年,茶亭庵四角亭择址茶亭公园大门口启动重建,由于材料大多朽烂,原材料能用的很少。2019年8月,重建完成。重建后,亭四角新增四根斜撑。[阅读全文]
摘要: 原六锦三溪桥毁于台风后,易址水库上游仿造原廊桥新建。2021年建成。[阅读全文]
摘要: 由陈文鸣创办于同治元年(1862年),位于鼓楼西南侧、原闽浙总督衙门前。[阅读全文]
摘要: 三通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亭街以西的小河上,建于清嘉庆十一年(西元1806年),石构,拱桥,二墩三孔,不等跨,墩船形,长36.70米,宽3.10米,跨长30米,桥梁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白马桥西桥头,是一座青砖外墙、二层有圆形竹节窗的民居。外墙依附有三层柴栏厝。2021年被拆除。[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