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暂不留名 创建的词条
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1号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位于仓山区复园路12号院内(原复园里4号)。约建于50年代,为一座二层砖木建筑。[阅读全文]

福州市工商联合会礼堂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057033 119.299527

摘要: 建于1953~1955年之间。已拆除。[阅读全文]

杨文畴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晋江县后洋乡人,合春商号的老板。[阅读全文]

美月舞场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闽南商人杨文畴的产业,大约1932年开设。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杨文畴躲避一时后,出而申请恢复中国国籍,此时美月舞场、大东旅社不但停业,连房子都拆光了。以后杨文畴将地皮卖给闽江轮船公司和闽南商人黄青松。(陈泓铿《解放前的福州舞场》)[阅读全文]

清学政衙门旧址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082388 119.297255

摘要: 位于学院前,即福州府文庙北侧、今延安中学内。[阅读全文]

苍霞天主堂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位于苍霞敬义弄,原是茶行仓库,民国十四年(1925)建天主堂,砖木结构。[阅读全文]

北大路夹道遗址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1993年9月在北大路夹道坊基建工地中发现。为五代时期闽王宫通往西湖水晶宫的夹道(复道)遗址。[阅读全文]

陈子奋故居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位于原道山路月轩弄1号。21世纪初被拆除。[阅读全文]

林旭故居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位于郎官巷,1992年在东百集团扩建中被拆毁。[阅读全文]

魏杰造像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清代造像,原位于东门塔头街16号、魏杰故居内。1988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无存。[阅读全文]

福州市竹器厂办公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约建于1957年左右。[阅读全文]

横屿商氏宗祠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位于横屿象山大庙西侧,清代建筑。2021年被拆除。[阅读全文]

朏山邵氏宗祠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宗祠位于福州马尾区朏头村。宗祠旧称“朏山兰干邵氏支祠”,今称“朏山邵氏祠堂”,是朏头村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阅读全文]

福建船政铁胁厂旧址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5.992357 119.442652

摘要: 位于马尾造船厂、福建船政旧址内。宽29米,长61.5米,分为两个车间并列,铁胁架构,面积约为1784平方米。[阅读全文]

长乐影院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5.967140 119.515012

摘要: 长乐影院位于吴航街道解放路191号。创办于1956年6月29日,时称长乐县电影站。1959年6月,改称长乐人民剧场。10月,改称长乐影剧院。1965年改为长乐影院。2018年初被拆除,原址建设停车场。[阅读全文]

周厝巷荷园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2900 119.321275

摘要: 位于仓山区周厝巷9号,约建于建国初期。屋主以其在福清的祖屋“荷园”命名。[阅读全文]

宁庄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076642 119.286977

摘要: 位于福州市乌山路,约建于1950年代初。陈绍宽担任福建省副省长期间曾居住在此。[阅读全文]

岸兜乾昌当铺旧址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5.548069 119.394406

摘要: 俗称“五妹当铺”,由华侨名商陈惟纲创立,始建于1937年前后,座东向西南,二落六扇,土木洋灰瓦顶结构,长30米,宽18米,总面积540平方米。现有建筑建于1938年失火后。[阅读全文]

文物建筑开放导则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2019年12月24日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 一、总则第一条  为科学指导和规范文物建筑开放工作,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确保文物和人员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本导则。第二条  本导则所规定的开放条件、要求和操作规范,适用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以及近代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等所有文物建筑,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第三条  文物建筑开放应有利于阐释文物价值、发挥文物社会功能、保持文物安全、提升文物管理水平,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文物建筑进行参观游览、科研展陈、社区服务、经营服务等活动。文物建筑应采取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应创造条件对公众开放,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文物建筑对公众开放。开放可采取全面开放或在有限的时段、有限的空间开放。文物建筑开放应遵循正面导向、注重公益、促进保护、服务公众的原则。第四条  具体使用文物建筑并负责开放工作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等文物建筑的开放使用方是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的直接责任主体,应落实日常养护和管理责任。文物建筑所有权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和监管责任。第五条  鼓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阅读全文]

西门麻风所旧址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该地原称西门外鸡角洞坑口乡(后称洪山镇坑口村),今后县路一带。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此(西门外)设养济院,简称“西院”(“东院”在东门外),专门收容麻风病人。1910年,英国中华圣公会在西院建教堂,进行传教和施医。民国时期,该院隶属福州市救济院,称西门麻风所。据《1939年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第29届报告书》,该院206人中,约160人信主。1951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先后改名福州市麻风所、福州市麻风病院,1960年改名为福州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1978年改名为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现存圣公会所建西式洋楼一座,二层砖木结构,一层设礼拜堂。另有一座1972年建的二层青砖楼,为当时的第三病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