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奶娘墓是林淑靖夫人(即林九娘)墓,位于罗源县飞竹镇西洋宫左上方70米。一九九七年西洋新宫重建后,林九娘墓也由连江县浦口镇陈如秋先生捐资修复。[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旃檀寺二、建筑创建: 唐广明元年(西元880年)僧显成建,明代重建,清乾隆间(西元1736~1795年)重修。三、建筑衍变: 目前尚存大殿一座。四、建筑形态: 旃檀寺在飞竹乡外坂村西[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洪福寺二、建筑创建: 宋咸平二年(西元999年),僧兴宗始建山门、大雄殿。 明隆庆六年(西元1572年),僧无边重建山门、大殿;三、建筑衍变: 崇祯十四年(西元1641年),僧普济建[阅读全文]
摘要: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2014年2月被村民拆除,原址整体新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罗源县洪洋乡厝坪村北,为一座清代祠堂建筑。2020年,被村民拆除,原址整体新建。[阅读全文]
摘要: 2021年7月21日,本建筑以“白马南路151号”登入福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单。[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状元弄15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大门东开,后门直下星安河。为民国时期中平路著名的声色场所之一。[阅读全文]
摘要: 由北园泰国华人林赛珠捐资,于1980年建成。王馀礼(1921--1979年),今盖山镇北园村人,原为福州台江中亭街“仁康”钱庄的二少爷,后因家境破落,16岁辍学赴泰国谋生,经过艰苦创业,先后在普吉一带置有橡胶园、“新他威”平民旅社、海滨公园、渡假村以及曼谷的房产等。王馀礼事业有成后曾出资在家乡兴建托儿所、老人馆等公益事业。1979年王馀礼病逝后,其夫人林赛珠女士遵照王先生的遗愿,于1980年捐资15万元人民币兴建北园村文化官,作为对乡亲的回报,这是盖山镇海外乡亲捐资兴建文化馆的第一人。2023年2月-3月拆除,原址用于建设楼盘。[阅读全文]
摘要: 巽峰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莲花山主峰左侧小莲花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县令吴文英等募缘建造。清康熙八年(1669年),邑人游侣开捐资移建于今址。1986年大修,添补第七层及塔刹。[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罗源县中房镇厚富村水尾,为一座木构廊桥,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清代重修。1993年除夕因村民烧香祈福失火烧毁。[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前后3进,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一进为门厅,中间设戏台;二进为主厅;三进为祭祖厅。祠堂牌匾、楹联众多,其中有御赐“家传孝友,世笃忠贞”匾,以及其它众多历史名人如明大学士叶向高、刑部侍郎郑世威、近代徐世昌、萨镇冰等题写的匾额、楹联。[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七星巷2号,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公馆,建于1920年代,为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江屏藩等福州乡亲筹建。建筑占地380平方米,分为主楼、副楼,副楼每层仅有一个房间。主楼中间大厅、左右厢房,厢房后各有一口水井,并有曲形楼梯。原二楼大厅陈设林森收藏的古董,中间为仿制御座式的座椅,铺以清帝御座用座褥、背垫、坐垫、手垫各一套,均为黄缎面,金线绣九头龙,精致绚丽。座前排一古鼎。厅的两旁有四架玻璃柜,内陈列古董。1949年后,解放军某部一医疗队占用主楼,林森家属迁至副楼居住;1951年,医疗队将副楼也全部占用,林森家属迁至七星巷3号属林为桢的房内居住。医疗队迁出后,公馆归仓山区房管所所有,迁入20多户居民。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岭兜桥,也称陈靖姑转水桥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阅读全文]
摘要: 福寿桥俗呼小获桥,位于罗源县松山镇小获村山边厝自然村小获溪上,西南至东北架向。始建宋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重修。[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南街街道七巷社区安民巷30号 安民巷北面中段。曾氏民居南面为鄢家花厅,西通往南后街。安民巷30号曾氏民居位于安民巷,近鄢家花厅,始建于明代。曾家族谱上载为曾巩后裔住所,名人众多。曾晖春,字霁峰[阅读全文]
摘要: 龙津桥位于闽侯廷坪乡流源村,横跨东源溪,东西走向,为单孔木拱廊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现存桥為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重修的。全长33米,宽4.3米,高20多米。以两岸峭壁岩石为桥台,上架由圆杉木搭成的八字木拱,拱上架木为梁,以榫卯结构组成多节拱骨。桥廊为单檐悬山顶,四柱九檩抬梁式构架,共十一楹,四十八柱,上施十字拱。桥头立有两块古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清县桔林乡温汤村西温汤溪上,为一座小型单孔木拱廊桥,廊屋脊檩上有墨书“同治拾叁年重修”等字样。[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罗源县飞竹镇洋柄村,建于清道光十三年。2007年初被村民拆除,原址整体新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