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按字母顺序浏览:

搜索“TAG:118”找到相关内容157篇,用时0.101561秒     

方壶岩摩崖石刻
编辑:1次 | 浏览:2451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20 14:06

摘要:位于福州市永泰县盘谷乡水尾村,现存宋至清摩崖题刻十二方,有王用文、曹学佺、王大壮、张大韶、沈野等人的题刻,为研究福建地方社会、风俗历史以及张圣君信仰起源,提供重要实物资料。[阅读全文]

姬岩摩崖石刻
编辑:3次 | 浏览:972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20 14:02

摘要:位于永泰县白云乡白云村,为宋至清石刻,现保存有宋朝礼部侍郎陈旸,明朝翰林院编修黄文焕,明代闽中三才子曹学佺、谢肇淛、徐(火勃),清代诗人黄任,清光绪年间状元王仁堪等历代名人题刻。如曹学佺“来天台”石刻、谢肇淛“古鸡岩”石碑,黄任“鬟翠楼”石刻等。[阅读全文]

万松岭驿道
编辑:0次 | 浏览:1083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20 13:51

摘要:位于闽清县梅溪镇樟洋村,宋代驿道,为闽清县城南部通往县城的主要驿道。驿道旁有南宋郑性之题刻楷书“万松岭”,字高0.82米,宽0.60米,旁款“清溪郑性之书”,字径0.20米,字体结构严谨端庄,笔力猷劲苍老。在该石刻右侧有民国石刻“听涛”,落款“徐尧昭书”。[阅读全文]

际上石刻群
编辑:1次 | 浏览:1133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20 13:46

摘要:位于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为宋至清石刻群,现保存有南宋诗人张孝祥楷书“起傅岩”摩崖题刻,字径1米,以及“早入中书”、“高折仙桂”、“龙首岗”和落款为张咏的七律诗一首等摩崖题刻,附属文物有张安国、萧千岩联名作七律一首石碑。[阅读全文]

义窑窑址
编辑:1次 | 浏览:1455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20 13:38

摘要:位于闽清县东桥镇西南。窑址范围自义窑村至安仁村一带,绵延十几个山头,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是福建省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的大窑址。1958年发现,1983年、1987年复查,已发现数十处烧制瓷器的窑炉为依山而建的龙窑,长度达70米,宽2.5米,呈35度坡,用窑砖和废匣钵砌成。采集到的标本有匣钵、支柱、垫饼等窑具,以及不同形制的印花、或划花的青白釉瓷碗、洗碟、盅、盆和盖、罐、炉、壶等器皿。也有少量黑釉瓷器。此外,还有少量捏制的黑釉或青白釉的小狮、小狗、猪头等器物。[阅读全文]

汤院驿道
编辑:0次 | 浏览:1185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20 13:24

摘要:位于闽侯县白沙镇汤院村,汤院原为雪峰崇圣禅寺廨院,为闽中郡西晋京官路水、陆转运驿铺。始建于唐代,现存北宋温泉汤池2口,花岗岩块石砌筑,平面呈圆形,径约3米、深约1.2米。附近有关于温泉的程师孟隶字题刻、吕惠卿楷书题刻、汤院住持楷书题刻等摩崖多处。题刻系宋代名人游览汤院温泉所留,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阅读全文]

小梨洋甘国宝故居
编辑:0次 | 浏览:927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10 13:38

摘要:位于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明崇祯八年(1635)始建,坐北向南,由门亭、大厅、观鱼池及花园组成,四面筑以夯土墙,占地面积373平方米。主厅两层,穿斗式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阅读全文]

广福桥
编辑:0次 | 浏览:1325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10 13:07

摘要:广福桥又名溪源桥,位于屏南县岭下村村北,东南—西北走向,该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清嘉庆十二年(1806)重修,桥长32.5米,宽4.8米,单孔跨度26米,桥面距水面高度10.5米,桥屋建11间48柱,双坡顶,屋中梁为重梁(双梁)。[阅读全文]

广利桥
编辑:0次 | 浏览:13328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10 13:04

摘要: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岭下村南。该桥始建于宋,明正统年间重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重修,1993年再次重修。桥长30.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0.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3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堍以整毛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桥西北端有石阶十级。[阅读全文]

闽清白中保惠堂
编辑:1次 | 浏览:10002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0-02 20:36

摘要:曾位于闽清白中镇,系美以美会在闽清建立的早期教堂之一,始于1877年;1891年成立循环,移居汝瑞寨。1922年,刘乃培牧师主理教堂事务,会友刘学国、钱茂钦、吴安礽、许在兹等募集资金,布道司蔼树棠(J. B. Eyestone)拨款捐助,建有教堂、女校,逾年落成。计28间、面积492㎡,含花园占地二亩八分八厘。1958年停止做礼拜。1985年重新开放;1987年因教堂年久失修,白中乡政府征得县三自爱国会同意,以田中村渡隔地方由乡政府新建一幢钢筋混凝土堂屋供教会使用,旧堂址改建成白中乡政府办公楼。[阅读全文]

三元祠
编辑:1次 | 浏览:1505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4:33

摘要:三元祠位于永泰县城塔山公园内,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纪念南宋乾道(1166-1172)年间该县七年连中三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与联奎塔同时兴建的,后祠毁。1985年,永泰县集资10多万元,在旧址按重新修建。祠内有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画像,供奉香位,祠中建有崇厅、广庭、花圃、诗廊、碑铭等。祠联概括了南宋永泰七年间三状元的盛事。[阅读全文]

凤凰寺大殿
编辑:2次 | 浏览:11493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4:27

摘要:位于永泰县同安镇洋头村,因地形极像凤凰,择此建寺,故名凤凰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年,明万历四十七年重建,崇祯、乾隆年间重修。现存有三宝殿、念经堂和阅经楼,四周围墙均为土木结构。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殿中木梁上刻有“峕大明万历岁次己未禩腊月吉旦住持僧性融重新鼎建”字样。[阅读全文]

青石寨
编辑:12次 | 浏览:21316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4:22

摘要:位于永泰县同安镇三捷村,明末始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横向长方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寨墙用青石砌建,四个转角均有碉楼。寨内建筑有主座、左右边座等,主从有序,计有房屋80多间。寨墙顶部设有跑马道,内有水井两口,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盗、防匪功能。[阅读全文]

郑侨墓
编辑:0次 | 浏览:1010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4:19

摘要:位于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大洋自然村。陵墓左右宽约60米,前后深约70米,墓周约200多米,依山砌筑六层,错落有致。每层前后有5米或10米宽平面,层层间有红砖阶级登上,底层48级,其余各层或10级或5米,第三层层壁上镌刻宋光宗赞郑侨语云:“朝野臣僚能如侨之爱民,则天下安矣。”由此起分左右两边上下,顶层墓碑曰:“宋太师郇国公郑侨之墓”。墓顶后墙高二米如屏风,增强陵墓雄伟。[阅读全文]

金山堂
编辑:0次 | 浏览:14183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28 13:20

摘要:位于永泰洑口乡洑口村,为林氏宗祠。占地面积1650.8平方米,建筑面积513.86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由大厅、左右厢房、天井及左右书院组成。[阅读全文]

闇亭寺
编辑:1次 | 浏览:27221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28 13:15

摘要: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盖洋乡东北14公里赤岭村,山深林茂,寺藏其中。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此后多次重修,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896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依山而筑,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空坪、水井、照壁、钟鼓楼、大殿、天井、后殿。两侧有经堂、膳房、僧居、储藏室等。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歇山顶。[阅读全文]

黄乃裳、黄乃模墓
编辑:0次 | 浏览:2319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8-25 13:58

摘要: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湖头村,三合土构筑,宽13米,进深40米。平面呈“风”字形,四层墓埕。墓前竖石望柱1对,石旗杆2对。柱上镌刻楷书:“清钦赐恤银祭葬大东沟殉难世袭罔替臣黄乃模”、“光绪庚子年北洋水师游击黄公乃模附葬衣冠处”,由陈宝琛撰书。[阅读全文]

居安里31号
编辑:2次 | 浏览:10386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6-14 10:05

摘要:位于仓山区居安里31号,为单层砖木结构的近代日式别墅。门前有水井一口。原为罗氏家族产业。2012年编制《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时纳入“保留历史建筑”,编号QT75。[阅读全文]

漈下甘氏支祠
编辑:0次 | 浏览:9641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08 19:43

摘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祠名“良清公祠”,堂号“善继堂”,是开基三世祖良清公(思玉公之第四子)的祠堂。族谱载“嘉庆年间公建祠堂,额曰善继堂,递年新正十一致祭”。祠沿溪而建,四面高墙围合,门开中间;宽8.9米,深21.53米。单进合院式,前天井三面围廊,厅堂面阔三间5.71米,进深七柱10.41米,但次间二侧用山墙搁檩,不用立柱。厅堂前廊轩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简洁,明晰实用。[阅读全文]

漈下龙山公祠
编辑:0次 | 浏览:9849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08 19:39

摘要: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改建为祠,是开基二世祖思玉公(开基始祖细旷公之次子)的祠堂,祠名“龙山公祠”,堂号“识春堂”。族谱载:“道光年间,合族将(思玉)公原建官厅修整为祠,额曰识春堂。递年新正初九致祭祀”。思玉公“生平善勘舆”,是甘氏漈下拓基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现存城门楼的创建者,在漈下享有很高的乡望并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思玉公生五子,“五子享租一万一千三百石,贯古邑而光前裕后”。 龙山公祠建于龙漈溪畔,门楼斜迎来水,开设于祠堂的右前方。单进合院,四面高墙围合,宽15.82米,深29.67米。前天井前方是空透的下马厅,二面围廊;厅堂面阔五间,宽13.5米,进深七柱,深13.73米;明间使用跨空大额枋,减去前廊柱、前檐柱、前金柱、中柱共八根立柱,形成宽大通透的厅堂空间;前后金柱间为五架抬梁,五架梁前方,在前廊及前金步间的单步梁下方单纯仅用斗拱悬挑而不使用双步梁支撑,美观大方之中,又显示出超凡的工艺技巧,是明代建筑减柱手法的突出体现。[阅读全文]

 共157条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