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不可移动文物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分类下有158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下的词条

晦翁摩崖石刻
编辑:0次 | 浏览:589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2-20 21:43

摘要: 晦翁摩崖石刻为宋朝石刻,属于石窟寺及石刻类别,位于亭江镇西巌寺内。宋庆元三年至四年(1197—1198),朱熹避伪学禁,寓居长安村时到此留刻。“仙苑”二字为楷书,南向,直下字高0.59米,宽0.53米,旁署草书“晦翁书”,该摩崖石刻具有一定典型性,为研究朱熹生平及理学的发展传播的实物载体。 保护范围:东、北至围墙边界,西、南至临近建筑院墙。[阅读全文:]

涌泉寺天王殿
编辑:14次 | 浏览:18937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6-21 20:49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的涌泉寺内,为涌泉寺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历代都有重修,今构基本保持了民国风貌。天王殿为单层、面阔七间的传统庙宇建筑,正立面带有独特的梯形两重檐。[阅读全文:]

于山九仙观玉皇阁
编辑:0次 | 浏览:5033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2-02 23:44

摘要: 为于山九仙观的一部分,位于三清殿后。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重檐阁楼歇山顶,上有四根龙柱,系移自仓山安澜会馆。2012年,福州市民反映九仙观玉皇阁和拜亭名被拆除,文物部门回应方案经过审批为“落架大修”。实际上建筑被拆为平地,玉皇阁部分仿造旧建筑重建、仅保留使用了石柱。[阅读全文:]

于山九仙观拜亭
编辑:1次 | 浏览:519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2-02 23:38

摘要: 为于山九仙观的一部分,位于三清殿与玉皇阁之间,为木构歇山顶建筑,内有藻井。2012年,福州市民反映九仙观玉皇阁和拜亭名被拆除,文物部门回应方案经过审批为“落架大修”。实际上建筑被拆为平地,拜亭被替换成一座全新的石构建筑。[阅读全文:]

于山九仙观何氏九仙君殿
编辑:1次 | 浏览:492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2-02 23:31

摘要: 为于山九仙观的一部分,位于玉皇阁东侧,供奉何氏九仙君,又名九仙阁。2021年被拆除,重建为一座混凝土建筑。[阅读全文:]

三山会馆
编辑:8次 | 浏览:18787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6 18:28

摘要: 三山会馆原有面积1000多平方米,坐东向西。现存春晖堂,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堂内石础、石柱、藻井等保存完好,存留楹联题刻多处,占地面积约308平方米。东面围墙嵌有“三山会馆”石匾额,堂正门两侧有石狮二尊,系汀州会馆移来。保护较完好。[阅读全文:]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
编辑:10次 | 浏览:20879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12 22:27

摘要: 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则徐书的《南湖郑氏祭田记》碑一通,现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祠庙建筑的重要实例之一。[阅读全文:]

上杭路建郡会馆
编辑:20次 | 浏览:38169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6-24 18:08

摘要: 位于台江区上杭路128号(原上杭路63号),称“建郡会馆”,由建宁府(府治在今建瓯市)商帮集资建于清嘉庆年间。会馆依山而建,由戏台、酒楼、神殿、花园等组成。[阅读全文:]

三通桥(异地重建)
编辑:11次 | 浏览:31620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9 11:02

摘要: 三通桥原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亭街以西的小河上,建于清嘉庆十一年(西元1806年),石构,拱桥,二墩三孔,不等跨,墩船形,长36.70米,宽3.10米,跨长30米,桥梁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阅读全文:]

万寿桥
编辑:41次 | 浏览:79134次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02-02 12:03

摘要: 位于仓山区、台江区之间的闽江上,北起台江中亭街,中至中洲岛,南接仓前观井路,是世界跨越最大江河的古桥。福州本地俗称“大桥”。始建于元大德七年,至治二年竣工。明天顺间、成化间多次重修;清初,江南桥改建为万寿桥同样的全石结构桥梁。乾隆年间重修时,惠安石雕宗师李周特地为桥栏柱雕1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民国十九年(1930)福建省建设厅通行汽车,对万寿桥桥面进行改造;因工程质量不佳,民国三十四年(1945)再次大修。1971年为闽江上游通航,拆除了一个桥墩,改建两个,并将桥面抬高,架设于原桥面之上,同时将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洪水冲毁一座桥墩,遭拆除重建为联拱悬索桥。[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