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福州宦溪镇创新村北、鹅峰南麓。因地形似天鹅。寺院所处位置似鹅喙,故称鹅峰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初期为尼姑庵。清康熙年间,曾因日本高僧废木炌禅师结庐梵修和供奉伏虎禅师金像而闻名。鹅峰禅寺原有横向三个院落,西为禅师殿,中为大雄宝殿,东为斋堂,三部分各有天井。现建筑大多已不存,大雄宝殿等均为重建。现为南安雪峰禅寺下院。[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区中平路172号,为清光绪年间“武状元”黄培松祖居,原为黄培松父亲开办的“泉泰茶行”。[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建于1936年,原为格致中学小学部校舍,1946年命名为“超五楼”,1952年改名“科学楼”,二层砖木结构,教会中国式风格。1995年后拆毁,建设教职工宿舍。[阅读全文]
摘要: 方广岩位于福建省永秦县葛岭乡东北的山腰上,为闽江下游一天然名洞,古禅圣地。此洞穹隆巨顶一扁平巨石覆盖,于陡峭岩壁上,凌空建筑古色古香的天泉阁、大雄宝殿、脱凡楼、观音楼、生活厨房等五座楼阁,顶部还有一股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为福州唯一的水上寺。寺始建年代不详,元代已有王翰《金山塔》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毁坏,1934年重修,1983年、1996年两次再修。主要建筑有妈祖殿、石塔、文昌阁、厢房;妈祖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单檐歇山顶,角檐翘角,上饰卷草,下施角鱼。左厢房名“借借室”,是明代“三一教主”林龙江(林兆恩)借居之处。右厢房名“忙忙斋”,传为抗倭名将张经早年读书处。金山塔,在寺院中庭,为七层八角楼阁式实心石塔,高11.5米,二层素面须弥座。塔身素面,四面设券门,角檐上翘,葫芦形塔刹。1983年8月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为鼓山登山道沿线七亭之一、也是最后一亭。《鼓山艺文志》载:“第七亭——驻锡亭,即最后一个亭。第六亭到此,计登三百八十级(其中最后五十级系向下走,盖地势至此,又低落下去),及二百九十二步(分三段),山下到此,总计二千五百零五级。向此亭直穿下去,系通往灵源洞。亭右左壁,有福州名画家李霞画的佛一帧,颇活跃神妙。亭左正面,乃鼓山山门,门额之上直书「无尽山门」此乃山门旧址,古额为无尽门,左右石柱对联的佳句写著「通霄路远尘氛尽;无尽门开法界宽」。又左右所悬木板联句,是「石点头,虎甘受戒;鼓晨钟,龙来听经」。门左右大石柱刻著「振刷精神功参妙谛;光明磊落法証菩提。」(此联系前福建省高等检察厅厅长邱在元题,又左右前柱刻著「淨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另一付木板对联写著「门纳海天宽,披残碧汉,浮云万里空中参富贵;钟敲山月落,唤醒黄粱,大梦一番见后薄公侯。」(宁化名书家伊秉绶之子宗陶所题)句法雕琢极精,读之有味。跨入山门,后面左右两柱对联:1「弘菩提之愿;开入圣之门。」台湾李盛福题,2「石鼓浮海岛;灵泉涌环宇。」台湾女信士林朝姑题对面牆边有石龛,中竖石刻「南无阿弥陀佛」,两边小柱对联刻「顶上月光高屴崱;指头甘露沛锦江。」从此龛前,循曲径行一百三十武,至第二个牌坊,前额曰「万福来朝」,后额曰「回头是岸」。楼之右边即迥龙阁,过此牌坊又是一弯,走百馀武为第三个牌坊,前额写「海天砥柱」(前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声涛[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马尾莺脰山下。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海军学堂(船政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马尾船政衙门是清末直属的中央职能部门,也是船政的领导机构和船政钦差大臣及其幕僚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抗战时遭轰炸,后期破败。1956年修福马铁路时被毁。[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今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新民路区域。从明初至1949年,福州府治一直设于此处;民国时为闽侯县政府所在地。现已不存,原址为福建省冶金、机械工业厅宿舍等。[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尚干镇五虎山龙山支脉的北麓半山腰(闽侯第二中学内),坐北朝南,原为清末光绪年间太子太傅陈宝琛倡建并题写院名。1991年建设闽侯第二中学教学楼时,大部被毁。2004年由闽侯第二中学校友林佑功先生捐资10余万元重修。[阅读全文]
摘要: 为福州“电光刘”家族创办的福州电气公司办公楼,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使用至2005年止。2009年,建筑加固、修缮后成为福建电力博物馆馆址。[阅读全文]
摘要: 原位于台江区福新街十四桥(今十三桥巷附近),建于民国五年(1916),折衷主义风格。原为福建官钱局改组的福建银行办公楼。民国十一年(1922)因滥发纸币发生挤兑,于该年8月倒闭。民国十八年(1929)5月8日,中央银行福州分行成立,行址初设于此。民国三十三年(1944)福州沦陷,中央银行福州分行退迁南平,翌年6月15日回榕,迁至塔亭路新址。1949年后,本建筑转由福州缝纫机厂作为办公楼使用。现已不存。[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泛船浦海关埕,为日本所设台湾银行在福州的支店(支行)。台湾银行进入福州的早期,租用泛船浦海关埕第1号建筑(后为闽海关新办公楼),后迁至本建筑内,迁移时间不晚于1917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8月18日,台湾银行福州支店关闭,业务迁移至总部。该建筑其后的使用情况不详。[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岭的三宝埕附近,紧邻宜夏村盘山公路,俗称“古堡别墅”。由美以美会(MEM)传教士柯志仁(H. R. Caldwell)兴建,后转售予传教士力亨利(Henry Veeze Lacy, 1886-1975)。建设时间应晚于1909年。二层石木结构西式建筑,二层带有外廊,中部有半圆形塔楼;门牌编号272(1919年后)。力亨利系力为廉(William H. Lacy之子),1909年受美以美会派遣来华;曾任福清融美中学堂(今福清三中前身)堂长、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布道使、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院长等职。1949年离开中国前往新加坡,1952年返回美国。本建筑系鼓岭历史建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列为文物登记点。2008年,建筑现主人郭氏曾对该别墅进行修缮,原来的西式百叶木窗被改成普通的玻璃木窗,对建筑风貌造成一定影响。现为民宿“梅森古堡”。[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鼓岭避暑地,为传教士蔼树棠(James Bruce Eyestone)、传教士高品(William Hill Topping)的避暑别墅。现已不存。蔼树棠曾任闽清天儒小学、天儒初中校长,天儒初中即今闽清一中前身。[阅读全文]
摘要: 天儒楼为三层砖木结构,U形平面,建筑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入口内凹,青砖外墙,上承木结构组合式坡屋顶,属于典型的教会中国式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千佛庵,也叫福泉庵,原名叫无净居。位于鼓山达摩十八景达摩洞之西北。庵三面靠山,面临双江(乌龙江和白龙江),为比丘尼修行之地,数百年来香火旺盛,来往习经修行的比丘尼众多,庵内佛像逐渐增多,以至达到上千佛像,十分壮观,故更名为千佛庵。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将其为“鼓山达摩十八景”之一,名“千佛梵宫”。[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十八罗汉塔”甬道尽头,为涌泉寺的第一道山门。主体为单层木结构歇山顶四方亭,外有石墙围护。建筑檐下悬有“无尽石门”匾,石柱上有一幅语意双关的名联,曰:“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下院(廨院)登山道入口处,始建于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因此处可通往鼓山绝顶峰,因此被命名为“通霄亭”。后因理学家朱熹为鼓山题“闽山第一”、该亭悬有此匾而改名。根据目前可得的早期历史照片,该亭原为三开间的木构歇山顶四方亭,屋顶曲线优美,正脊与山面交界处理巧妙;亭前设有矮墙、两侧有山墙围护,墙身比例和谐,墀头线脚精美。2020年依旧制重建,但左右两开间的檐柱被包入山墙,形式笨重,与旧照不符。[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的灵源洞,楷书,字径约70厘米。为鼓山早期重要摩崖石刻。据《鼓山志》记载,为蔡襄所题。2001年作为“鼓山摩崖石刻”的一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西湖公园南大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53年。门前设一对青雕石狮,为惠安石匠作品。进入大门后即为“西湖十景”之一的“仙桥柳色”。[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