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洪光村瓦埕云程林氏宗祠前,西偏南24度,碑由花岗岩刻制,圆首高3.8米,宽0.92米,厚0.18米。覆斗形碑座高0.7米,碑额刻“皇明”二字及双龙图样。碑面直刻二行楷体碑文十八字:“ 奉训大夫云南府嵩明州知州宏庵墓道”。[阅读全文:]
摘要: 该墓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淮安社区桃花山,墓北偏东32度,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墓碑几字形,三合土结构。三层墓埕,面宽8米,进深20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透浦村76-78号,建筑共一进,左侧披榭、屏风已毁。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据房主介绍原大门处挂有两牌匾,为“林则徐题 两广总督”;由前后院及正座等组成。正座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正座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檐下雀替等雕刻精美。大厅公婆间由八扇门组成。[阅读全文:]
摘要: 云程林氏祖墓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洪光村瓦埕,小山包边为明代古墓葬,为瓦埕林氏祖墓,共5座,后裔迁至此,坐东北朝西南。墓为蒙古包形,与5座墓为弧形排列,面阔15米,进深21米。墓前有供桌,墓碑,墓碑上刻有“云程林氏先代镇抚贞义公墓”。[阅读全文:]
摘要: 长埕陈厝位于仓山区建新镇长埕村16号。建于明代,占地面积443平方米,朝向南偏东25度。合院式木构民居,悬山顶,穿斗式构架。由天井、前座、后天井、后座等组成。前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方形斗拱,童柱上作章鱼脚,弯枋平缓,典型明代建筑。中天井披榭倒塌改造。后院落面阔三间,进深三柱。[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的怀安半岛,为供奉福州民间传统信仰的五帝(张元伯、钟仕秀、刘元达、史文业、赵公明)的祠庙。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为608平方米,内有戏台、天井、钟鼓楼(龛楼)、正堂、后殿、侧院等。大门为牌楼式,上有卷书;戏台歇山顶;正座封火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部分构件为明代遗迹,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游廊两侧瓦面挡水墙上有泥塑人物浮雕,雕刻精美。 2015年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洪塘社区,为祭祀明代抗倭名将张经的祠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总占地592平方米,由大厅、回廊、文昌阁、庭院等组成。大厅双坡顶,抬梁穿斗式减柱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四周游廊。左右厢房被改建为砖混结构,封火墙也已改造。该祠堂1949年后曾被占为粮食加工厂使用。“大跃进”等时期对建筑屡有改建,破坏严重。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淮安社区天马岭,1953年发现;1962年普查发现南朝遗物。窑址面积8万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石岊山山南端。1982年发掘,发现两个厚1~3米的文化层堆积,年代分别为南朝和唐代。其中出土的南朝器物3000余件,有短流注子、钵、盘、杯、碗、盅缸、茶盏、茶托、菜坛、盘、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多足砚等文具、鐎斗、火盆等明器以及大量的窑具,一件支座上有“大同”纪年。瓷器均灰白胎施青釉。唐代斜坡式龙窑窑床遗迹,在南朝堆积南约5米处。窑床残长8.5米,宽2.4米,两壁残高0.1~0.15米,出土器物2000余件。除继承南朝遗制外,还有长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仓、五谷小罐、盒、陶俑、狮子以及明器等。瓷器为灰白胎,均施青釉,少量有褐彩。该窑唐代产品在日本九州等地有出土,是福建年代最早的青瓷产地,也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的一部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台屿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间曾进行扩建;1989年又对宗祠进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进,依次为墙门、石埕、思亲楼、仪门、丛桂堂、高士堂、魁星楼(书隐楼)、台山阁,纵深125米,横宽19米,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四面风火墙,前围墙面街,后护墙倚山,左右墙各延伸八米。祠内存有明天顺年间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额刻“圣旨”二字,西侧浮雕双龙纹。碑身刻“旌表义民陈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建筑内部丛桂堂为横撑减柱式,高士堂为杠梁减柱式,结构严整。1995年4月经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认定为福州最大宗祠之一,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16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