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85年左宗棠逝世,福州乡人于龙津街大王庙附近建左公祠纪念他。位于龙津街西侧,坐西朝东,同时也是南公园的正门,跨龙津街有影壁。[阅读全文:]
摘要: 为福州近代商业世家——罗氏家族经营的恒和钱庄,由罗金城创办,是上下杭鼎盛时期最大的钱庄。建筑占地2791平方米,二落六进、砖木结构,南通下杭路,北接上杭路。[阅读全文:]
摘要: 基督教青年会大楼为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建于1915年,推测为协和建筑部设计。整座楼房由红砖砌成,前楼三层,后楼四层,中间天井相隔。现已改造,仍名“青年会”,内部多为餐饮、娱乐商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台江区之间的闽江上,北起台江中亭街,中至中洲岛,南接仓前观井路,是世界跨越最大江河的古桥。福州本地俗称“大桥”。始建于元大德七年,至治二年竣工。明天顺间、成化间多次重修;清初,江南桥改建为万寿桥同样的全石结构桥梁。乾隆年间重修时,惠安石雕宗师李周特地为桥栏柱雕1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民国十九年(1930)福建省建设厅通行汽车,对万寿桥桥面进行改造;因工程质量不佳,民国三十四年(1945)再次大修。1971年为闽江上游通航,拆除了一个桥墩,改建两个,并将桥面抬高,架设于原桥面之上,同时将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洪水冲毁一座桥墩,遭拆除重建为联拱悬索桥。[阅读全文:]
摘要: 新港天后宫,位于台江区新港妈祖巷12号,可能为王应山《闽都记》中记载的建于元朝、明成化年间重修的天妃宫。现庙清光绪年间,由驻扎在附近的水师营总督吴鼎主持扩建。文革开始后,庙宇先后被麻袋厂、竹器社、市第三皮鞋厂占用。1971年,戏台照楼毁于火。2001年,信众集资重建前殿。2005年后殿毁于风灾,当年底重建竣工。[阅读全文:]
摘要: 原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后洲坞尾街,后迁至三通桥头。始建于明代,是纪念抗元忠烈陈文龙的祠堂。清道光年间“奉旨重修”。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封火围墙。[阅读全文:]
摘要: 基督教公理会霞浦堂位于台江霞浦街(延平路13~14号),为一座单层砖木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宫前路吴厝埕(现为同德路2号)。民国四年(1915年)古田县商帮集资建造,后经重修。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内依次为戏台、天井、中厅、正厅、西侧为二层厢房。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减柱造构架,正厅和中厅皆有藻井,雕饰精美。门额嵌有“天后宫”石匾。馆内墙基嵌有集资建馆碑记一方,高宽各1.91米。[阅读全文:]
摘要: 原位于南门兜,1969年移至台江区国货西路与五一中路交叉口西北侧。汽车南站中较早的建筑至少有一座候车大厅、一座行李房和一座停车雨棚,均使用桁架结构,大约建于1969年至1970年。根据《福州市台江建设志》,候车大厅为单层砖混结构,高 7.8米,建筑面积 834 平方米;行李房和售票房为 2 层混合结构,高 6.8 米,建筑面积 1537 米;停车场占地 5417 平方米,紧靠候车大厅建有停车雨棚,高 7米,砖木装配式结构,建筑面积184平方米。大约在2024年10月至11月随汽车南站搬迁而被拆除。[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