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郎官巷15、17号,始建于元,清代由建宁人出资重修,是清“绥安会馆”附属建筑。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天皇岭,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间,原名天皇寺,俗称上殿,是南涧报国寺之一部分。坐西向东,面积约1000余平方来,祀高爷(道教神灵黑、白无常)和五灵公。原来主要建筑三进,四面围墙,六扇大门朝东,首进为前殿,中间为戏台、酒楼,后进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为厂房。今保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戏台,有四根石柱和四块长方形石栏浮雕,台顶藻井、天花绚丽,斗拱、驼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两边酒楼精雕细刻,结构严谨。偏殿也独具特色。[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乌石山东南,原是明万历元年(1573)提学使孙昌裔的石梁书屋,清顺治年间(1644-1661)其后代孙学稼舍地为观。观西接冲天台,北有朱子祠,东接三宝殿,与武圣殿、弥陀寺、文昌阁、吕祖宫等形成道教建筑群。观占地面积2378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周以围墙。东侧设门,门墙重檐歇山顶。首座玉皇阁,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堂内顶施圆形刻花彩绘藻井,共三层,进顶嵌饰金“团寿”纹,左右分别为“凤凰池”(凹槽形天花板),池中有雕刻口衔灵芝的凤凰1对。三清殿与玉皇阁隔庭相对,后座五师殿居于高台上。三殿的木、石柱均刻有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的阴阳体楹联。保存基本完好。玉皇阁己作修复。[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协和大学女生宿舍位于理学院东北方向山坡下,约建于1932年。茂飞设计。[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马尾镇魁岐村,为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建于1926年,茂飞(茂丹洋行)及协和建筑部设计。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即吴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东湖镇东塘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面积808平方米,坐南朝北,由门厅、天井、主厅、后天井、神殿组成。主厅硬山顶,穿斗式构架,面阔3间,进深5柱。现宗祠也辟作吴适纪念馆(黄花岗生还义士)。清末,连江县透堡、朱山、岗下等地秘密组织反清王朝的“广福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透堡棋盘堂成立连江广福会。在此基础上,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组织“连江光复会”,并成为福建同盟会的分支组织。宣统三年(1911年),以吴适为首的连江光复会二十六名成员赴穗参加广州起义,此役卓秋元等十名连江籍成员牺牲,他们名字被铭刻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上。吴氏宗祠是当时连江光复会会员的秘密联络点和聚会场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为宋至清石刻群,现保存有南宋诗人张孝祥楷书“起傅岩”摩崖题刻,字径1米,以及“早入中书”、“高折仙桂”、“龙首岗”和落款为张咏的七律诗一首等摩崖题刻,附属文物有张安国、萧千岩联名作七律一首石碑。[阅读全文:]
摘要: 又名飞盖桥、沈公桥,位于福州市郊亭江乡闽安邢港上,始建不详,宋郑性之修,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重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再修。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四墩,五孔,不等跨。全长65米,宽4.64米。桥墩呈船形,栏柱柱顶刻宝奁、海兽等均系唐代原构件,另刻有狮子戏球等为明代构件。柱上有“丙寅暮春立,陈炉捐拜石一块,拱石二条……”等题字。桥北端有跨街桥头亭,亭间有碑3通,桥北连圣王庙,南端有玄帝亭,内立宋碑1通,清碑1通。1991年4月17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