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台江区中平路172号,为清光绪年间“武状元”黄培松祖居,原为黄培松父亲开办的“泉泰茶行”。[阅读全文]
摘要: 中平路186号为晚清民国时期民居,为台江地区典型的二层回廊,主座正厅单层之民居,外观西洋式。据说本来也是黄培松府第一部分。外观(拍摄:红衣棒糖人/2013.8)从主座看二层走马廊(拍摄:红衣棒糖人/20[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三路8号,原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外洋女布道会创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08年美国女布道会创办“华英女子学堂”,1916年改称“华南女子大学”;192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注册;收回教育权后,1928年改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该学院系由三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带有面积较大的花园,分别为马莲彭学院(Marian Payne Hall,中间主楼,俗称彭氏楼,现名胜利楼,建于1911-1914年)、谷莲堂宿舍(Granson Hall,西侧楼,俗称谷氏楼,现名和平楼,建于1911-1914年)、程吕底亚宿舍(Lydia A.Trimble Hall,东侧楼,俗称程氏楼,现名民主楼,建于1922-1925年),由美国建筑师毕齐(Wilfred W. Beach)设计。其中马莲彭学院在1941年失火烧塌,抗战胜利后由海内外校友及教会人士捐资修复,遂成今貌。1951年由政府接管,同年与福建协和大学、私立福建学院等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改称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称福建师范大学。本建筑先后为师大化学系、校部、海外教育学院等使用。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双杭街道星河巷。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清嘉庆十年(180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宣统二年(1910年)和民国l4年(1925年)多次重修。石构,二墩三孔[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观井路29号弄5号,为烟台山早期西洋建筑之一。百年间,该建筑功用屡有变化,明确可考的包括裕昌洋行、宝顺洋行、同珍洋行、汇丰银行、基督教青年会、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美丰银行、美孚洋行、福州制药厂等单位使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私立协和大学和福建美丰银行时期。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4米,立面宽七间。原为典型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二层及屋顶后经改造,增加了带有中国传统建筑意味的出檐、翘角,但屋顶仍然有壁炉的烟囱突出。 2013年1月,本建筑以“私立协和大学旧址”名义归入“烟台山近代建筑群”,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区上下杭龙岭顶北坡,为一处民国建造的消防池。近年在龙岭顶改造过程中被拆除,仅存一块“永远无虞”石刻。[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下杭路181号,为罗翼庭创办的罗恒隆绸缎庄。1950年代被市五金批发公司租为仓库。2013年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现在的鼓屏路与鼓西路交叉口西北角。上世纪50年代,鼓楼因道路扩建而被拆除。2009年辟为鼓楼遗址公园(鼓楼前公园)。[阅读全文]
摘要: 是西汉时期闽越国的城址。清《榕城考古略》载“《三山志》:闽越王城,在今府治北二百五步”,“其地当在今诸古岭以南,城煌庙以北等地也”。1988年10月在冶山路欧冶池东北侧,配合基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汉时[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下渡街道下藤社区下藤路,仓山区博物馆南百米街中央。为仓山下渡“十境祠”七星井之一,始凿于五代闽国时期。砌圆形井壁,直径约5.6米,深3.35米,井栏为长方形,长1米,宽0.5米,高0.76米,地上部份为民国时期重修。井背面刻楷体“兴义上境”四字,正面刻楷书“古迹大井”四字,字迹直径60厘米。侧面刻“建路改造”,“民国己巳”,井台原为石磨形,民国初因修路改为现状。1988年8月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马尾区,为清政府于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局的所在地,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现大部分为马尾造船厂。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官厅池与船政衙门同时建成于同治六年(1867年),位于原船政衙门前,呈长方形,总面积700平方米,驳岸用花岗石砌筑,四周石柱栏杆围绕。官厅池历经损毁,并于文革时期被填埋,池四周石栏多已损毁,驳岸部分也已倒塌。2006年修复。[阅读全文]
摘要: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福州市中山路19号(原左营司九号),占地面积为2370平方米。据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撰写的《析产阄书》记载,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诞辰于此。嘉庆年间,林家经济稍宽裕,将屋买断。林则徐在此屋中度过了读书、中举和完婚的生活历程。与出生地毗邻的“罗氏试馆”为林则徐幼年读书处。时年其父为罗家塾师,亲自为四岁的林则徐启蒙。[阅读全文]
摘要: 唐天复元年(901)建罗城时,挖掘的城壕。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筑夹城,城池扩展,罗城城壕成为内河。河东南方设水门,接纳闽江潮水。江水入门后一分为二,一自古仙桥(又称使君桥、清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南街街道三坊社区光禄坊58号光禄坊北侧。许厝里为我市最早的古民居之一,用材较大。建筑造型古朴,整个梁架结构与明晚期、清时期的完全不同,主要采用斗拱式组成的垛支撑整个建筑,中采用虎头拱,减柱造扛梁厅。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光禄坊,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4500平米,为市区最大的一姓住宅。清道光间刘齐衢购得改建,此后一直为“电光刘”家族居住。2013年作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大光里,建于清乾隆间,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二进: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第二进为倒朝三间排。[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松门1号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砂石出口有限公司松门作业区松门煤码头。一说长乐大屿岛为圆山水寨,实为误认。[阅读全文]
摘要: 赵公俊墓在竹屿村池墩,建造于宋代。据载,赵公俊是赵匡胤四弟赵匡美六代孙,官至两淮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赠昌国公,相传为赵氏入闽始祖。墓基深埋地下,墓前尚存石人石兽,墓后还有两株古[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凤林祠二、建筑创建: 据《三山志》载,唐咸通年间(西元860-874年),任开成二年(西元837年)状元李诲为福建任观察使。 广明元年(西元880年),李诲为避黄巢之乱,更名邦,同兄话[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