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暂不留名 创建的词条
漈下甘氏支祠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国保 26.853208 118.935801

摘要: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祠名“良清公祠”,堂号“善继堂”,是开基三世祖良清公(思玉公之第四子)的祠堂。族谱载“嘉庆年间公建祠堂,额曰善继堂,递年新正十一致祭”。祠沿溪而建,四面高墙围合,门开中间;宽8.9米,深21.53米。单进合院式,前天井三面围廊,厅堂面阔三间5.71米,进深七柱10.41米,但次间二侧用山墙搁檩,不用立柱。厅堂前廊轩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简洁,明晰实用。[阅读全文]

漈下龙山公祠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853423 118.935767 国保

摘要: 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改建为祠,是开基二世祖思玉公(开基始祖细旷公之次子)的祠堂,祠名“龙山公祠”,堂号“识春堂”。族谱载:“道光年间,合族将(思玉)公原建官厅修整为祠,额曰识春堂。递年新正初九致祭祀”。思玉公“生平善勘舆”,是甘氏漈下拓基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现存城门楼的创建者,在漈下享有很高的乡望并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思玉公生五子,“五子享租一万一千三百石,贯古邑而光前裕后”。 龙山公祠建于龙漈溪畔,门楼斜迎来水,开设于祠堂的右前方。单进合院,四面高墙围合,宽15.82米,深29.67米。前天井前方是空透的下马厅,二面围廊;厅堂面阔五间,宽13.5米,进深七柱,深13.73米;明间使用跨空大额枋,减去前廊柱、前檐柱、前金柱、中柱共八根立柱,形成宽大通透的厅堂空间;前后金柱间为五架抬梁,五架梁前方,在前廊及前金步间的单步梁下方单纯仅用斗拱悬挑而不使用双步梁支撑,美观大方之中,又显示出超凡的工艺技巧,是明代建筑减柱手法的突出体现。[阅读全文]

漈下古城门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国保 26.852402 118.935990

摘要: “居乡之北,俗叫城门楼,坐南,面文笔峰”(引自《甘氏族谱抄集》,下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楼双层,高7.07米,面宽7.85米,进深7.42米。下层砖石结构,开北、东二门,北门石砌拱顶,宽2.22米,高2.87米;门额“漈水安澜”四字;东门用木柱架空。上层为木结构城楼,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宽6.20米,进深五柱,深5.64米;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后金柱间抬梁,檐下用四跳丁头拱承托挑檐檩。关于城门楼的始建年代,族谱有清晰的记载,称“(开基二世祖思玉公)生平善勘舆……创造总门,曰城门楼,坐壬兼亥三分,则此功甚大也”。据此测算,城门楼的创建年代应在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经现场勘察,在城门楼脊檩下方发现遗有尘封日久的墨书,内容除起首第二字外,余均可读,为“旹□啟伍禩歲次乙丑月建丁亥朔旦越有拾日寅時重新架建一完者”,据此判断,现存城门楼应为明朝天启五年(1625)重建,距今也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了。[阅读全文]

漈下龙漈仙宫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国保 26.851890 118.935553

摘要: 族谱所录为登瀛宫,“即仙奶殿,坐南向北,左右两河合后,为溪山第一”。位于龙漈溪东、西两涧合流之处的内侧,前对文笔峰。仙宫的主体建筑由前面的门房、天井、二侧厢房和后部的大殿组成,总建筑面积230.39平方米。大殿平面为横向的长方形,面阔五间,宽13.67米,次间与梢间间用板壁相隔;进深六间,深9.18米,最里一间供奉开基拓主马仙娘的神位。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后金柱间抬梁,上覆藻井天花,后部的明间上方也加平板天花覆盖。屋面重檐,下檐的四面均为单面坡,内端与四金柱间的穿枋相搭接;四金柱向上抬升,在金柱内侧的平梁、横枋和45º角枋上,等距离八面立柱,中心架立雷公柱,构建出完整的圆形屋网构架,挑檐斗栱、椽条、屋瓦等均从内向外呈放射状伸展,形成外观独特的圆穹窿顶上檐屋面。 龙漈仙宫外形取天圆地方之式,呈现外方内圆、穹窿高起之外观,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北京天坛之构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殿正中悬挂的“方壶圆峤”匾(峤,意指高而直的山),正是这种建筑形式的贴切说明。 仙宫的始建年代无考,但现存大殿建筑则是典型的明代风格。殿内珍存有铁制香炉一个,炉侧面阳刻铭文:“古田縣二十二都九保龍漈境住民甘良坦嘉靖二十九年正月舍馬氏真仙香爐一隻”,证明神殿应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之前。同时,大殿前廊额枋及挑檐檩下方均有墨书纪年,分别为“旹大明隆慶三年歲次已巳拾貳月丁丑[阅读全文]

漈下峙国亭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国保 26.851348 118.935941

摘要: “即四角亭,坐南朝北,左前距溪有大岭,后右下岭五级往巴地,右岭往横路街一十五级”。位于漈下村西南端,为南向进出村子必经之路亭。亭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宽6.5米,高5.48米。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后金柱间抬梁,但在亭子东北侧通往横路街方向,又减去一柱,成为独特的15柱结构。神龛供祀武圣关公及关平、周仓神像。该亭脊檩下墨书纪年“大清康熙四拾肆年歲次乙酉……”,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但亭内构件简洁明朗,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弥足珍贵的是,在亭子内外上下各处梁枋的内外侧面,保留下来大量的人物故事彩画,绘画题材涉及“三国”、“水浒”、“封神榜”以及各类传奇故事、人物传说等,人物动作各异、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色彩鲜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清代彩画题材库。[阅读全文]

漈下聚宝桥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国保 26.850429 118.936128

摘要: “即下桥,坐南向北,下临大溪,右连飞来庙,左至下洋中”。又称漈川桥、水尾桥。木质平梁,二侧加支斜撑拱臂,单檐歇山,八扇十六柱风雨廊屋桥。面阔七间,长25.11米,进深二柱抬梁,宽3.97米,距水面高度4.88米。神龛供玄天上帝。始建年代不详,当心间脊檩之下墨书“大清光緒三十三年歲次丁未仲冬月初四辛卯日辰時重建大吉”,说明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建。[阅读全文]

漈下飞来庙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850409 118.936328 国保

摘要: 俗称水尾殿。“旧址在水尾,坐东向西,今迁聚宝桥右,崇祀飞来大王、夫人奶”。单进合院式,前天井三面围廊,总面积155.89平方米。大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宽8.63米;进深五柱,8.57米;抬梁、穿斗混合式,前廊轩顶,前后金柱间抬梁。大殿脊檩下方墨书纪年“大清咸豐拾壹年歲次辛酉桂月丁醜日卯時鼎建大吉”,说明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大殿前右廊处,立有“大清同治二年(1863)”重修碑。 飞来庙的前廊及大殿神龛二侧、墙壁上留存有大量的古壁画与楹联。这些壁画多有落款,说明其绘于清同治七年(1368),作者为漈下村清末著名文人甘炳焜。[阅读全文]

百祥桥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国保 廊桥 26.930634 119.089271

摘要: 位于屏南县棠口、寿山两乡交界的白洋村附近,全长38米,宽4.5米,单孔跨度35米,仅比河北赵州桥的单孔跨度小2.5米,桥面至谷底高度27米,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据史料记载,百祥桥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毁于水患。道光(1821年)初年,经由当地18个村的百姓自发集巨资重建。百余年来,百祥桥经过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是在2002年,保存十分完好。由于其位于崇山峻岭中,又单孔跨于地势险要的大峡谷之间,被誉为“江南第一险”木拱廊桥。2006年6月27日下午4时18分,屏南县消防大队接到村民的电话称,百祥桥正在冒烟。大队立即组织消防队员前往,但由于消防车无法抵达现场,消防队员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后,百祥桥只剩两个桥墩,木质桥身全部被烧塌,掉进27米深的峡谷里,被水浸泡。2011年,百详和桥完成重建。[阅读全文]

漈下花桥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国保 廊桥 26.852360 118.935858

摘要: 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一座木平廊桥,宽4.5米、长10米,为三扇八柱郎桥,,桥内顶部椽桁、枋均有彩绘图画。该桥东端与古城楼相倚,西端依连水碓楼。[阅读全文]

漈下建筑群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漈下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清朝虎将甘国宝的祖籍地。漈下建筑群类型丰富、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沿漈水溪两岸布局,主要有明城墙、路亭、水井、庙宇、祠堂、古桥等,一般有彩画、题刻等装饰,形成一个古建筑群体,构建精美,是传统古村落公共建筑空间分布与数量配置的典型代表。[阅读全文]

联珠祠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672955 119.208783 省保

摘要: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为纪念清嘉庆年间台湾挂印总兵林承昌和清道光年间抗英英雄林朝聘父子而建。坐西北向东南,由门楼、中堂、正堂和右侧家塾等组成,占地面积1906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构架,硬山顶。家塾由大门、中堂、文昌阁等组成。[阅读全文]

孝友无双木牌坊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省保 牌坊 26.660695 119.114117

摘要: 位于鹤塘镇鹤塘村村心,明万历四十年(1612)始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1983年重修。该牌坊为木构楼阁式建筑,台基面积为15.7×3.66平方米。四柱三间三楼,高约6.3米。四根中柱均有夹柱石。正间单檐五脊顶,脊下有泥塑人物、花鸟等。中间匾额两面为“江夏第一”和“孝友无双”。次间悬山顶,檐下施如意斗拱4层。该牌坊是为表彰节妇黄九姑而立。[阅读全文]

幽岩寺塔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688616 119.116786 省保

摘要: 原有东、西两塔,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圮,嘉泰四年(1204年)重建。西塔于1932年倒塌。现存东塔,石构楼阁式,八角九层,实心,相轮塔刹,通高13.5米。基座八角浮雕力士各1尊,座上题刻:“宝塔成于元丰庚申,坏于庆元庚申,阅五载,四更住持嘉泰甲子二月募缘重建。”塔身各层浮雕佛像,神态各异,逼真生动,惜多被盗割。[阅读全文]

田地桥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廊桥 国保 木拱廊桥 26.608462 119.121276

摘要: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鹤塘镇田地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建,1935年重修,东西走向,贯木拱廊屋桥。桥长40.75米,宽5.85米,单孔,拱跨32.8米。两端直接架在两岸岩石上。桥屋16间,64柱,桥面呈弧形,铺以青砖,两桥头以石阶向下,东端61阶,西端111阶。桥屋梁上刻有重修日期和建桥木匠的名字。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为该桥题名:“公心桥”。[阅读全文]

吉祥寺塔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省保 26.579095 118.743861

摘要: 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两度重修。后因雷霆震撼,塔身欹斜,民国24年雪峰寺主持圆瑛法师捐募重修。塔为实心石构,通高25米,基宽7.7米,八角9层楼阁式须弥卒底,基层八角雕有八尊武神,2-9层第层八面均设佛龛,内雕座佛,佛龛两边石雕各种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造型淳厚古朴。[阅读全文]

南阳陈氏祠堂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省保 25.818797 119.573072

摘要: 位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前后3进,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一进为门厅,中间设戏台;二进为主厅;三进为祭祖厅。祠堂牌匾、楹联众多,其中有御赐“家传孝友,世笃忠贞”匾,以及其它众多历史名人如明大学士叶向高、刑部侍郎郑世威、近代徐世昌、萨镇冰等题写的匾额、楹联。[阅读全文]

高应松祠堂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省保 25.901854 119.550324

摘要: 位于长乐市古槐镇洋布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知县王遵道建,全称“锦屿高氏忠烈祠”。清代及民国时期均有修葺。前后两进,保留明代祠堂建筑规制,尚存牌匾10余块。高应松(?~1275年),福建长乐人,宋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官居工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都城临安,挟宋降,他坚贞不屈。随从宋恭帝至燕,绝食七日而卒。1986年,长乐县(今长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东关寨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省保 25.802391 119.196802 庄寨

摘要: 位于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建于1736年,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180平方米。整座建筑呈长方形,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分上、下两层,共99个房间。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陈厝弄16号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陈厝弄 陈厝里 26.048421 119.315461

摘要: 位于仓山区陈厝弄16号,为一座传统木构民居,坐西朝东,据说为一茶行老板住宅。[阅读全文]

亚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
标签: 26.067575 119.308919

摘要: 位于台江区金屏巷,为一座二层民国木构民居,外有红砖院墙。[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