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三一学校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5-20 15:55 历史版本5 9184 4 0 新增内容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三一学校

学校林荫道(拍摄:池志海/2012)学校林荫道,终点为思万楼(拍摄:池志海/2012)

福州三一学校(Trinity College of Foochow)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9号,是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州九中)的前身,是福州历史悠久的一所教会学校,建校于1907年,历史可追溯至1878年。

建筑

校内本有数座历史建筑,在学校改造过程中已逐渐拆除,列明如下:

思万楼 - 1925年为纪念传教士万拔文而建立的钟楼,区级文保单位。

俄国领事馆 - 1911年购入作为校园办公建筑,现在为校友楼。区级文保单位。

三一学校旧校门 - 残存旧校门,镌刻有“三一学校”字样。

三一学校残碑 - 为校名残碑,尚存RKS·CO字样(圣马可书院 - ST. MARKS COLLEGE)

三一学校图书馆 - 红砖大楼,后作为教师宿舍,已拆除。

圣马可书院礼拜堂 - 1913年建立,后作为礼堂、停车棚,已拆除。

 

三一学校大门遗存(拍摄:池志海/2011)三一学校大门遗存(拍摄:池志海/2011)
三一学校大门遗存(拍摄:池志海/2011)三一学校大门遗存(拍摄:池志海/2011)

 

三一学校遗存(拍摄:池志海/2011)三一学校遗存(拍摄:池志海/2011)

著名校友

陈景润(数学家,曾在三一小学就读)

陈哲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实验室特级研究员、阿波罗号登月飞船指挥长,曾在三一学校就读)

王岳(福建师范学院教授、微生物学家、庆大霉素的发现者,曾在三一中学就读)

谢冕(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三一中学就读)

倪柝声(著名传教士、中国基督教家庭聚会的创始人,曾在汉英学校就读)

历史

校名取名“三一”,有三重含义:

  1. 学校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有直接关系,而负责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的核心团体是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的有关人士。
  2. 学校由原来的广学书院、圣马可书院、桥南两等小学校“三”校合并为“一”。
  3. “三一”这个名词是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教义,上帝的性质是“三位一体”的,如此校名亦可以标明学校为基督教性质。

因此,三一学校的校庆由1913年起决定,于每年6月初教会的“三位一体主日”那个星期一放假庆祝,这也是按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的传统。

福州三一学校系由三校合并,列明如下:

  • 桥南两等小学校(两等小学堂)
    两等小学校是由英国圣公会创办的小学,原址在仓山。合并入三一学校后,转为“三一小学”。
  • 广学书院
    福州广学书院是1878年由英国圣公会创办的中等学校,仅招收男生,原址在仓山。合并入三一学校后,转为“三一中学”。
    根据刘玉苍回忆,从“内学”(后称“圣教高等小学堂”,再后又称“高等小学校”,英语名称为Boarding School,意即有膳宿设备的学校)受训后优秀的学生可以升入广学书院;受过广学书院训练的学生,年满20岁,就可以派出担任教员工作;广学书院毕业生工作3年之后,如果成绩相当好,再选拔升入“真学书院”,即专门训练传道人的道学院,预备学成作传道人员,传道工作做得好的可以申请加入“圣品预备班”,志愿承受牧师职务。
  • 圣马可书院(St. Mark College,合并后转为汉英学校Anglo-ChineseSchool )
    1907 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圣公会福建教区首任主教贝嘉德(Horace MacCartie Eyre Price)博士委派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传教士万拔文(W.S. Pakenham-Walsh)主持真学书院广学书院。那时全体中国牧师写信要求设立教授英语的学校。差会原仅决定设英文班,由万拔文兼任英文班的事务工作,由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负责,同时调了来必翰(Rev. W. P. W. Williams)来福州;但万拔文极力提倡创办“汉英”性质的学校,经差会同意,他就着手创办“圣马可书院”,校址设在施埔(今为盲人福利院院舍)。 1908年,贝嘉德又派传教士山景崧协助万拔文。1909 年 8 月,都柏林布道会接受英国教会差会之请,把圣马可书院归入都柏林布道会系统。
    1907年,圣马可书院开办之初,校舍狭小,仅能录取学生10人 1908年,学生人数增至33 人,分为4个班,采取8年制。 1909年,报名150人,录取100人,但宿舍仅能容纳60人。下一步的当务之急就是筹划经济,修建校舍,适应发展所需。

差会决定筹建校舍之后,于1911年12月购买了现在仓山区人民公园邻近的俄国领事馆及其周围的4座洋房和园地,建筑工程由兴豫和上海外国工程师设计施工。1912年落成的有圣马可汉英学校和“两等小学校”两座红砖大楼;1913年圣马可书院礼拜堂落成,形式上模仿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礼拜堂。

此后一直到 1925年十余年间陆续建成的有: 1922年修建的附有小型煤气设备的科学室一座,建筑费由上海英国商会捐赠;1924年修建的足球场,价款为都柏林布道会拨付600英镑(约3000元)及上海英国商会的捐助;1925年落成的红砖校舍一座,建筑费为史荦伯纪念款;还有“思万楼”,是校友会发起为纪念万拔文而建筑的。该楼最高一层悬有大钟,是都柏林李逊公园基督教堂通过来必翰传教士赠给三一学校的,钟上刻有诗章一行:“要对万国万民宣告主是王。”

以上所说的3个学校合并在一个校园之后,“广学书院”改称“中学”,教学以汉语为主,6年制附设师范科,加读1年,其目的是为教会培养教育和传道工作的人员;“圣马可书院”改称“汉英学校” ( Anglo-Chinese School ),教学英汉兼用,8年制;桥南“两等小学校”,仍留“两等小学校”的名称,6年制,高小、初小各3年。

福州三一学校与上海圣约翰大学保持着紧密联系。圣马可书院(汉英书院)的七八年级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类似“预科”;上海圣约翰大学承认三一汉英毕业生的资格,可以免试升入圣约翰大学的三年级,因此三一学校成为圣约翰大学“联系”的学校之一。后来,按实际情况,汉英毕业生仅能升入大学二年级。圣约翰大学还给三一学校每年两个免交学费的奖学金名额,由三一学校保送毕业生领受。三一汉英学校能得到圣约翰大学的青睐,主要的原因是特别重视英语教学,其次是它们同属基督教中华圣公会。

三一学校中学部分的毕业生,经学校认为可以进一步培养作为教会骨干的,多保送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学习。

 

1924-1925年,收回教育权运动风起云涌,福州三一学校的领导人员逐步转为中国基督教徒。林步基(居安里7号林家的成员之一)是第一位任校长的中国人。

1927年8月,三一学校向国民政府申请注册立案,时教育厅指示:

  • 把8年制改为6年制。
  • 英语减低数量仅成一科,教学除英语一科外都要用汉语。
  • 课本要用政府审定的统编课本。

同年9月14日,学校按政府规定章程开学,校名不变。

1930 年,汉英书院(圣马可学院)和中学部合并,“三一学校”改称“三一中学”;小学部称为“三一小学”。

195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接收三一学校,并改为“福州第九中学”。

1993年6月,福州市政府决定把“福州第九中学”改为“福州外国语学校”,为福州市属惟一的公立外国语学校。

2003年,福州外国语学校恢复与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合作,学校学生成绩达标后可直升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深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