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位于仓山区岭下里27号(1950年代门牌号)。已消失。曾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黄翼云曾暂住于此。[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6号,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浪漫主义风格,一层有柱廊。中央开间圆拱窗,两侧六角楼尖拱窗,形态优美。据传曾作为比利时领事馆,后为高氏民居、居委会。2005年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东路1号,原福州石棉制品厂内。大约建于1930年代。在建国初期曾被用作福建省政法干校。[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观井路139号,为福州最早安装和使用电梯的商业大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原为元昌绸缎庄,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商人郑英祺、林宏发创办。民国十八年(1929年)绸缎庄停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罗勉侯购下(或租用)开办“国货第一商场”。后大楼归邮政局所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起为邮政储金汇业局。1949年后,一直为邮电系统使用;2005年,在南江滨路修建的过程中被拆毁,余有残墙一堵。拆毁前,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三一学校内,现已不存。[阅读全文:]
摘要: 柴井医院是基督教会在福州市区创办的三所主要医院之一(其余两所为协和医院、塔亭医院),1898年由英国圣公会(安立甘会)创办,位于北门内柴井。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起初只设女部,1905年新设男部,1929年正式定名柴井基督医院,至1949年时已占扩大到初创时几乎整个安立甘会北门建筑群的范围。[阅读全文:]
摘要: 现原址位于乌山小学对面白马河公园,初名为“福建学院图书馆”,后重新命名为“乌山图书馆”。[阅读全文:]
摘要: 燕桥(小飞刀摄于约2000年)燕桥位于福州市水部土山,在龙华桥北侧。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单孔石构,廊屋式平梁桥。桥高3米,长5.5米,宽2.6米,南北走向。廊屋为单檐悬山顶,屋檐南北各嵌有[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晋安区鼓岭,门牌编号63(1907年)、365(1919年后),为单层双坡顶石木结构小屋,入口带有一座四坡顶门廊。今已不存,仅余水井一口。该建筑先后为嘉高美牧师(Rev. George Milton Gardner, 1863-1945)、邱永康医生(Dr. Thomas H. Coole, 1868-1930)夫妇及其他多名传教士居住;1902年9月22日,福益华医生(Dr. Bliss)与梅·波兹(May Botz)的婚礼亦在此举行,嘉高美牧师司仪[1]。嘉高美系美部会(ABCFM)传教士,1889年来华,负责美部会在邵武的学校。嘉高美夫妇育有六名子女,其中的密尔顿·嘉德纳(Milton Eugene Gardner)后为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即为习近平所述“鼓岭故事”的主角。邱永康医生为美以美会(M. E. Church)派遣的传教士,1906年任古田怀礼医院院长、1928年任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首任院长;1930年在美国去世。[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