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观井路29号弄5号,为烟台山早期西洋建筑之一。百年间,该建筑功用屡有变化,明确可考的包括裕昌洋行、宝顺洋行、同珍洋行、汇丰银行、基督教青年会、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美丰银行、美孚洋行、福州制药厂等单位使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私立协和大学和福建美丰银行时期。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4米,立面宽七间。原为典型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二层及屋顶后经改造,增加了带有中国传统建筑意味的出檐、翘角,但屋顶仍然有壁炉的烟囱突出。 2013年1月,本建筑以“私立协和大学旧址”名义归入“烟台山近代建筑群”,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三路8号,原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外洋女布道会创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08年美国女布道会创办“华英女子学堂”,1916年改称“华南女子大学”;192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注册;收回教育权后,1928年改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该学院系由三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带有面积较大的花园,分别为马莲彭学院(Marian Payne Hall,中间主楼,俗称彭氏楼,现名胜利楼,建于1911-1914年)、谷莲堂宿舍(Granson Hall,西侧楼,俗称谷氏楼,现名和平楼,建于1911-1914年)、程吕底亚宿舍(Lydia A.Trimble Hall,东侧楼,俗称程氏楼,现名民主楼,建于1922-1925年),由美国建筑师毕齐(Wilfred W. Beach)设计。其中马莲彭学院在1941年失火烧塌,抗战胜利后由海内外校友及教会人士捐资修复,遂成今貌。1951年由政府接管,同年与福建协和大学、私立福建学院等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改称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称福建师范大学。本建筑先后为师大化学系、校部、海外教育学院等使用。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约建于1935年,在乡贤林存琛的动议下,由本村族亲、中国近现代留美著名建筑大师林缉西(1894年—1983年)设计,为一座两层红砖楼、歇山大屋顶。[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杨桥西路祭酒岭,原为美以美会等创办的“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教学楼之一,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抗战胜利后重建。建国后经过院校调整、合并,改称福州农业职业学校;1958年福州农业职业学校划归福建农学院、从此迁出,本建筑之后一直为部队使用。2013年以“祭酒岭近现代建筑”名义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2017年3月被部队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大楼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魁岐村。茂飞主持设计,原设计为宿舍楼(Typical Dormitory)。1924年建成,命名为何氏纪念楼,以纪念为创校作出重大贡献的何乐益董事。1928年,何氏纪念楼毁于火灾,因此募捐重建宿舍,后改为文学院。其建筑原型影响了茂飞后续一系列项目。[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马尾镇魁岐村,为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建于1926年,茂飞(茂丹洋行)及协和建筑部设计。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办公楼北侧。[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西路2号,为一幢带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现代式建筑,建筑面积1811平方米。因建筑屋脊塑有白鸽脊兽,故俗称“白鸽楼”。建于1955年,原为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大楼。建筑为砖混结构,高四层,一层墙体石砌,二层以上为砖墙,平面长方形,中央内廊,楼梯间位于背面正中,正面五开间,背面四开间(不含楼梯间);屋顶模仿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屋顶,采用了传统彩画装饰,屋面上开有多个老虎窗用于采光和通风;窗下墙带有沙浆塑造的如意图案。现为福州市第二医院职工宿舍。另据陈兆奋先生回忆,该楼原为塔亭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所在地,但此说存疑。[阅读全文:]
摘要: 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教学楼1,位于鼓楼区杨桥西路祭酒岭,原为美以美会等创办的“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教学楼之一,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抗战胜利后重建。建国后经过院校调整、合并,改称福州农业职业学校;1958年福州农业职业学校划归福建农学院、从此迁出,本建筑之后一直为部队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建于1936年,原为格致中学小学部校舍,1946年命名为“超五楼”,1952年改名“科学楼”,二层砖木结构,教会中国式风格。1995年后拆毁,建设教职工宿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