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年代 >> 唐

该分类下有10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唐" 分类下的词条

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
编辑:2次 | 浏览:8445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5-24 02:30

摘要: 唐碑《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于1952年出土于西禅寺附近楞伽山,记载了西禅寺开山祖师大安的生平。1961年列入福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寄存于鼓山涌泉寺,1988年迁回西禅寺。现嵌于客堂内壁。[阅读全文:]

陈靖姑墓
编辑:1次 | 浏览:11841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2-01 17:10

摘要: 奶娘墓是林淑靖夫人(即林九娘)墓,位于罗源县飞竹镇西洋宫左上方70米。一九九七年西洋新宫重建后,林九娘墓也由连江县浦口镇陈如秋先生捐资修复。[阅读全文:]

闽王庙附属碑刻
编辑:16次 | 浏览:33704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13 22:54

摘要: 庙内保存唐碑1通、宋碑1通、明碑1通,及闽王墓志铭等多块碑刻。[阅读全文:]

朱敬则墓
编辑:8次 | 浏览:18071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8-31 01:27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怀安桃源境,民间俗称“怀安丞相墓”,为唐代名相朱敬则(635-709)之墓,唐末由朱氏子孙迁至此。墓背依桃源山,面向山垅田;墓西向偏北30度,平面呈如意形,二层墓埕。面宽8.8米,纵深11.8米。封土外用20×23.5×5.5厘米的红砖砌造,内填黄土,呈长方形,高1.97米,宽3.39米,进深2.50米。封土前设一龛,高0.825米、宽0.70厘米,进深0.23米,内镶青石墓碑,高0.65厘米,宽0.38米,厚0.08米,碑文阴刻:“唐故丞相敬则朱公之墓。光绪庚子立,裔孙仲冬修。”楷书,字径4厘米。墓前400米水田中有翁仲、石兽。文臣高冠执笏,高2.6米,武将披甲按剑,高2.6米,石獬1对,均作俯伏状:一高0.70米,宽0.41米,长1.06米,一高0.75米,宽0.42米,长0.93米。墓砖、石翁仲、石兽均为唐代遗物。 2013年3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雪峰崇圣禅寺
编辑:5次 | 浏览:21128次 词条创建者:EdDuck     创建时间:01-28 19:39

摘要: 闽侯崇圣寺,曾称应天广福禅院、应天雪峰禅院、雪峰崇圣禅寺,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大湖乡雪峰村雪峰山山麓,为是禅宗流派云门宗、法眼宗的发源地,宋朝禅院五山十刹中十刹之一。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阅读全文:]

濂江瑞迹岭岩画
编辑:3次 | 浏览:10249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7-29 14:32

摘要: 濂江瑞迹岭岩画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九曲山瑞迹寺后岩壁上,朝向南偏东17度。岩壁前有一水洼,水由岩缝中渗出,岩画为人像图形,下为水波纹及溅起之水花,人上为云形图案,笔划粗犷、简练,原郊区文管会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执委陈兆复,曾复函疑为唐前祀雨图。[阅读全文:]

冶山球场遗址
编辑:1次 | 浏览:10175次 词条创建者:EdDuck     创建时间:02-01 23:10

摘要:   在冶山路,唐代。唐元和八年(813)刺史裴次元在泉山一带开辟球场,是福建省最早的球场。1998年10月至1999年2月对冶山进行考古发掘,探明球场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有五层夯土。现已填埋盖房。相关词[阅读全文:]

仙塔
编辑:2次 | 浏览:1805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2-13 23:22

摘要: 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原为藏经塔,创建同年建竹林寺,后仅余塔。仙塔共二层,高9.2米,花岗石干砌,楼阁式空心八角形结构。塔座高1.2米,周边雕刻波纹和莲花瓣图案,以及双狮、天马和奔鹿等浮雕。[阅读全文:]

狮山瑞迹寺白佛
编辑:1次 | 浏览:968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7-27 13:59

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狮山村九曲山 ,据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白佛始凿于唐大中六年(852),又名雷劈观音,为岩石上浮雕.高1.36米,宽0.60米,南偏东15度。其前建有长方形石亭,面宽2.93米,进深1.5米,高2.3米。石门额上阴刻“雷劈观音古迹,天启丙宣年季春”。白佛附属于瑞迹寺。1983年8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怀安窑址
编辑:10次 | 浏览:49839次 词条创建者:ahaofz     创建时间:03-28 16:09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淮安社区天马岭,1953年发现;1962年普查发现南朝遗物。窑址面积8万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石岊山山南端。1982年发掘,发现两个厚1~3米的文化层堆积,年代分别为南朝和唐代。其中出土的南朝器物3000余件,有短流注子、钵、盘、杯、碗、盅缸、茶盏、茶托、菜坛、盘、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多足砚等文具、鐎斗、火盆等明器以及大量的窑具,一件支座上有“大同”纪年。瓷器均灰白胎施青釉。唐代斜坡式龙窑窑床遗迹,在南朝堆积南约5米处。窑床残长8.5米,宽2.4米,两壁残高0.1~0.15米,出土器物2000余件。除继承南朝遗制外,还有长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仓、五谷小罐、盒、陶俑、狮子以及明器等。瓷器为灰白胎,均施青釉,少量有褐彩。该窑唐代产品在日本九州等地有出土,是福建年代最早的青瓷产地,也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的一部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