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本体类型 >> 建筑 >> 医疗卫生建筑

该分类下有29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医疗卫生建筑" 分类下的词条

福建工人温泉疗养院
编辑:5次 | 浏览:12583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2-21 11:58

摘要: 位于鼓楼区西湖西侧的象山上,建于1955年10月,1956年3月竣工,设计单位为福建省民用建筑设计公司,建筑师汪滨藩。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局部砖木结构。现为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阅读全文:]

塔亭路8号
编辑:0次 | 浏览:9341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8-02 02:40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塔亭路8号,为福州市第二医院(原塔亭医院)在1960年代建设的职工宿舍楼,曾一度作为部分门诊办公处。现已不存,原址辟为楼盘“汇龙尚书苑”。[阅读全文:]

徐卓能牙科诊所
编辑:0次 | 浏览:9254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8-02 00:43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塔亭路24号、26号,原为民国时福州著名牙科医生徐卓能开设的诊所。现已不存,原址辟为楼盘“汇龙尚书苑”。[阅读全文:]

福州协和医院
编辑:12次 | 浏览:72855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10-03 22:43

摘要: 位于鼓楼区新权路29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前身是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英文名为Foochow Christian Union Hospital ,又名Willis F. Pierce Memorial Hospital)。医院由1860年(清咸丰十年)美部会创办的“圣教医院”和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美以美会创办的“马高爱医院”及基督教协和医院合并而成,以福州圣教医院之所在地为协和医院院址,于1935年1月将圣教医院之屋宇拆去,同年10月订立建筑协和医院新校舍之契约。新建大楼由协和建筑部范哲明、林缉西等设计,于1936年6月奠基,1937年8月竣工。因采用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故俗称为“红楼”。协和医院大楼建成时,是当时省内设备最先进的病房大楼,楼内地面分铺混凝土和水磨石两种,并在上面分别铺设木板和石头,防火防滑。楼内拥有当时极为先进的电梯、供水、供电、热水、暖气等设施,初期设病床120张;建筑配备了蒸汽管道,高压用来消毒和洗漱,低压用来取暖,为当时南方唯一有这种取暖功能的建筑。2013年8月,以“协和医院红砖楼”名义,公布为“福建省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阅读全文:]

上藤路71号养民诊所
编辑:2次 | 浏览:19660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1-24 02:56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藤路71号,原为塔亭医院谢家雄医生开办的“养民诊所”。为二层砖木结构、带有院落的西式建筑。建筑装饰非常朴素,仅檐口有叠涩线脚;顶部女儿墙中间原有红砖砌筑的“红十字”图案,现仅余下部。[阅读全文:]

洲尾村卫生所
编辑:2次 | 浏览:12544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4-15 14:08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洲尾村洲尾街54号,现为卫生所。建筑面积97.13㎡。[阅读全文:]

马高爱医院
编辑:23次 | 浏览:94139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1-16 23:35

摘要: 马高爱医院(Magaw Memorial Hospital)是福建协和医院的前身之一,原址位于仓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校部)的东侧,原为西式倒“凹”字三层红砖木构建筑,占地840平方米。医院[阅读全文:]

塔亭医院旧址
编辑:7次 | 浏览:32793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08 15:32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临江街道上藤社区上藤路39号,原系清光绪十三年(1887)由英国圣公会创办的塔亭医院(TAKDING HOSPITAL)的一部分,现为福州市第二医院宿舍。现存建筑建于1948年,系利用“国际救济委员会”拨给的经费,以及医院收入积累所建,为中西结合大屋盖长方形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带有现代主义风格,几无装饰。建筑坐东朝西,一进、八开间;西侧有外廊。第一层已改为店面,原大门被封堵,第二、三层前后有走廊。长12.4米,宽32.83米,高11米,占地面积约407.09平方米。二、三层外廊全部采用玻璃窗,这种做法在福州较为少见。[阅读全文:]

潘墩保和药局旧址
编辑:0次 | 浏览:8482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0-22 00:54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潘墩村山后街70号,向北偏西10度。占地面积55.2平方米。木构悬山顶,穿斗架,面阔一间,进深1间。屋前有柜台,屋内尚存诊室、制药房、药柜。长12米,宽4.6米,高5.6米。始建于明代中期,既诊病又做药,因医道好,药效高而远近闻名。从明代开始,潘龙后人世代在此为医。解放后公私合营,保和堂也加入公家药店。民国时海军上将萨镇冰有感于潘家的行善之举,曾为潘家题写了“保和堂”牌匾。发生过火灾,现在是民国风格建筑。[阅读全文:]

 共29条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