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忠烈路11号陈厝里,建于明代,清代有改建。主体建筑建于亭下山坡地,穿斗式结构。共三进,每进依地势逐级升高。建筑原主人陈氏家族,相传从事商业贸易。2017-2018年修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金鱼里南侧,坐南朝北,临街凹字形大门有门罩。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此处为高稔故居。高稔,字耕愚,又字耕畲,福建候官县人,清末进士,曾任民国海军部副秘书长。[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后门埕(螺洲镇政府边),是陈宝琛(清代大儒,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贬官后回乡兴建的住所。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初竣工,历时25年,包括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等建筑,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南偏西20度;其中赐书楼,前后两进,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楼房,均面阔七间,进深三柱带前后廊,内珍藏御赐陈若霖的书籍;其后为还读楼,二层楼房,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楼下架空,楼上为陈宝琛藏书之所;东侧为晞楼,单檐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三面游廊。其南建露台为陈宝琛纳凉赏月之所。晞楼之北为北望楼,建于民国初,以示“思君”,分前后两栋,均五脊四坡顶,南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北楼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因其结构精巧,俗称“小姐楼”。北隅为沧趣楼,系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之所。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其与还读楼之间有小园林,内有铁石轩、假山、池塘、凉亭等。1983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东牙巷萨宅,旧门牌号先后为33号、9号,是雁门萨氏在福州城内的主要居所之一,由萨氏入闽第十五世孙萨承钰在光绪年间购入并翻修。其主体建筑是两进两花厅,后又买进隔壁的三进厅堂及朝向妙巷的两进房。现已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武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城直街33号、冶山山麓、冶山中井东侧,建于清代。据说曾居住过一姓武的同治年间的道台。民居坐北朝南,平面为狭长的凸字形,共计三进。[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观井路53号,合院式民居,占地面积828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罗氏后人在清光绪年间购买,内设有屏风门,主座穿斗架,面阔3间进深7柱,二进建筑整体抬高,依山而建,面阔3间进深5柱。右披榭被改为砖混结构的二层建筑。2010年罗氏族人迁出后空置;2018年由万科“仓前九里”项目修复,作为售楼会所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罗源县西兰乡寿桥村19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厅前四壁、梁托雕艺超凡。厝均使用“薄砖挂斗”。柱础四面雕有形态不同的骏马。前后两大座相联,后座高于前座,并建有钱间,有义女偷钱压死钱间之传说。自徐氏分宫庙之后每年演神戏均在古厝搭台演出。90年代后,以映电影代替神戏放映。徐家古厝是寿桥徐氏唯一的祖厝。[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