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督教于1840年前后正式传入福州。“花巷堂”原名“尚友堂”,属福州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堂之一。1915年,美以美会当时为了社交的需要买下此地建堂,遂有“社交堂会”之意,故以“尚友堂”命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塔亭路口(塔亭路73号),建于1920年代后期,是具有朴素的英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转角的雨篷较有特色。建筑临街,占地面积303平方米。总高9.8米,长21米,宽21米。该建筑曾经有多种用途。大部分原为日本人下枝茂雄产业,1943年以敌产收回。从该建筑转角处门额尚可辨认“雪鸿照相 SUEK HUNG STUDIO”、“福州警察局 仓山分局xxx”等字样。1949年出版的历史地图中亦将该建筑标注为“仓山警察分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万春社区的塔亭路49号,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洋门脸”式建筑,建于民国初期。建筑临街,东偏北10度,占地面积58平方米;楼共三层,总高9.6米,长8米,宽8米。大门和窗户为砖砌拱顶,灰砖墙上有女墙一围。一楼临街店面原开设“郑聚发寿板店”(棺木店),现为郑氏后人居住。[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塔亭路53号,为福州脱胎漆器大师沈幼兰创建的“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旧址,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三层砖木结构“洋门脸”式建筑,临街西式立面,后进中式木构架。1949年后转为民居。2013年1月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康山里5号,建于民国(约1928年前后),由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其中西楼占地540平方米,长27米,宽19.5米;东楼占地300平方米,长20米,宽15米。早期主人钟景竹为华侨,曾任清末至民国盐务系统官员。福州近现代许多著名文化人都曾在可园居住;据说林徽因曾在1928年回福州探母期间寓居于此;此外,原福建医学院教授林梁诚、原福建师大教育系主任、教授徐君藩、福建师院教师罗世方等都曾住在可园。[阅读全文:]
摘要: 建国后曾租借给政府作为乡医院,60年代收回自住,后第一进又出租作为家具作坊。2023年9月底烧毁。[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状元弄15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大门东开,后门直下星安河。为民国时期中平路著名的声色场所之一。[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915-1951),简称“福建协大”,是20世纪上半叶位于福州的一所教会大学,它是美英基督教差会在中国建立的16所教会大学之一。[阅读全文:]
摘要: 【所在位置】福州福药制药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西侧【建筑名称】原来名称:福州制药厂办公楼现在名称:协和大学男生宿舍--光华楼 【建筑质式】砖木结构【建筑质量】基本完好【建筑年代】1932年【性质[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楼建于1923(?)年,由茂飞主持设计。位于整个校园的最高处,正面入口朝南,显示了它在整个学校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