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建筑位于现台江区江滨西大道285号(旧苍霞洲69号)、银局里内,为1926年洪发绥收购“银钱制造局”旧屋一座及屋后靠江边的逾3亩空地,所建的一座四层砖混厂房。[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中平路100号。建筑沿街立面为二层青砖楼,为解放前福州烟业龙头邱德康烟行旧址。建筑于2014年8月遭到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中平路102号,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原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南方日报》社旧址。2014年8月在苍霞改造中被部分拆除,后被紧急叫停。[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德镜弄4号。建筑外观为三层青砖楼,内部为木构。建筑在2014年8月遭到拆除,仅剩外墙面。[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对湖路、现“逸园新村”位置(为彭城江南金氏聚居地),已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苍霞路144号(江滨西大道144号)。原为前后三进的大宅,第一进因修江滨大道被拆除;后存两进中式传统民居,建筑年代为清末至民国,为华来药店(今回春药店前身)老板私宅。[阅读全文]
摘要: 原有三进,第一进因修建江滨大道被拆除,后天井较大,可能原本是一个水池。 从江滨大道看152号(暂不留名设于2014年2月)[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藤路95号,为二层砖木结构、风格朴素的近代西式建筑。原主人为华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藤路130号,建于民国六年(1917),原为木材商人所有。主体建筑为二层木楼,雕饰精细。[阅读全文]
摘要: 原位于仓山区上藤路110号,建于民国时期。从建筑形态及手法判断,应晚于1920年。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青砖砌筑的建筑,沿上藤路街面为一开间店铺,店后为住宅。建筑整体风格朴素,二层窗的两侧小窗带有弧线造型,窗框、窗棂有木构几何图案装饰,较有特色。根据2005年普查资料,该建筑原为华侨产业,建国后为“临江物资回收商店”,后为直管公房。2020年7月初,因上藤路拓宽被拆除,并在原址西侧不远处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佛寺巷76号,建筑主体为民国两层木楼,东西向,两侧有砖混搭盖。原应为天安寺的附属建筑。2021年3月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佛寺巷133号,建于清代,原为天安寺的一部分。寺废后改为仓库。据林雨时1908年著《福州英领事混争天安寺纪实》,时为“大有米仓”。后转为民居。院落东西两侧有高大的马鞍形风火墙。院落入口为红砖砌筑大门,主体为中式二层木构建筑,中为厅堂,两侧厢房,前廊两端有通往二层的木质楼梯。保存情况一般。[阅读全文]
摘要: 广河桥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中段,横跨安泰河,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拱由条石砌成,拱型较为特别,拱顶弧度较小,两边趋于向外直伸。全桥长10米,宽2.5米,拱跨约4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马口104号,清朝中期由南平商帮筹建。会馆前临街,北靠大庙山,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坐南向北,两侧风火高墙。面街宽20米,红砖清水砌门墙,正中为青石框大门,清石门额横刻“延郡会馆”;左右拱形小门,[阅读全文]
摘要: 寿宁会馆位于上杭路115号,建郡会馆南侧。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正面红砖清水墙,中开大门,用石门框,左右为石拱顶边门,进门依次为戏台、走楼(中为天井)、正殿、厢房。正殿[阅读全文]
摘要: 大庙山瞭望台建于1926年10月,从属于当时福州规模最大的民间公益性社团——福州救火联合会,负责瞭望福州南台一带火灾警情。抗战至解放后,成为防空警报的重要场所。值班者发现火警后,用放炮敲钟方法报警:南台生火警,先鸣炮后撞钟;城内发生火灾,先撞钟后鸣炮;并以钟响次数报告具体方位,兼备日常报时、战时空袭警报等作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区上杭路97号,原为王氏家族居屋。1941年,王幼恺继承祖父王开朗在上杭路95号创设的“元亨”药行,改名“致远”,并在上杭路97号设立福州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兼营进出口业务。[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观井路53号,合院式民居,占地面积828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罗氏后人在清光绪年间购买,内设有屏风门,主座穿斗架,面阔3间进深7柱,二进建筑整体抬高,依山而建,面阔3间进深5柱。右披榭被改为砖混结构的二层建筑。2010年罗氏族人迁出后空置;2018年由万科“仓前九里”项目修复,作为售楼会所使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