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华林寺大殿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2-02 12:14 历史版本2 2944 4 0 调整页面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华林寺大殿

   華林寺位於福州“三山”之一的屏山南麓。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初名“越山吉祥撣院”,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寺所在的左一坊也改稱華林坊,今為華林路。
  據記載,原華林寺規模較大,沿中軸線依次是山門、二門、大殿、法堂,法堂西為祖師殿,西院有雙層的轉輪藏殿,前院東側建有鐘樓。寺週松竹茂密,梅荔滿園,有禦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等景點。宋代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華林寺大殿正面華林寺大殿正面

  清嘉道間,重建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文革期間福建省政府從省府路遷來屏山南麓,華林寺被省政府占用,原有殿、堂、樓、閣大部被廢,僅大殿因儲存重要物資而倖免于難。

華林寺大殿華林寺大殿

  現存的華林寺大殿是中國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物。根据放射性碳13測定,其材料距今約1300多年,比現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記載還要早三百多年,也比公認的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實物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早一百多年。這個年代的差距學術界有多種推論,但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華林寺大殿一般也不被認定為最早木構建築實物。
  該殿宇雖歷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簷,外觀也變成五開間,但其主體結構和大小構件仍為千年前的原物,大量保存了唐宋甚至更早期的建築手法,其中很多做法還是孤例,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被譽為“國寶”。
  華林寺大殿於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由中央撥款重修修復,並按照宋《營造法式》增建山門、左右配殿和廊廡等建築,重新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斜梁斜梁

  修復後的大殿為抬梁式構架,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面積574平方米,立柱18棵。大殿高15.5米,屋頂為單簷歇山頂,主脊兩端為鴟尾。該殿雖是一座面寬僅三開間的小殿,但用材碩大,甚至超過了宋《營造法式》規定的最高等級規格。其建造手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也是獨具一格,其側面的“長昂”結構還殘留了部分唐以前斜樑的做法,目前僅有號稱世界最古的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有類似的做法。華林寺的結構做法對日本鐮倉時期的“大佛樣”、“天竺樣”建築風格影響頗大。
  重修前,由於該大殿位於省政府大院內,省政府(时任省委书记陈光毅)決定拓寬當時幾乎沒有少車流的華林路,佔用了該殿的庭院。有人建議搬遷它處修復,但經專家一再論證,其他位址均不能安全地保存這一千年國寶,因此仍決定原地保護。但當時華林路拓寬工程已經開工,大殿新址原定的前移距離有所減小,反而佔用了省政府大院更多的面積。

華林寺復原圖華林寺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