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华林寺大殿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2-19 23:55 历史版本4 9470 4 0 修正错误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华林寺大殿

华林寺位于福州三山之一的屏山南麓。始建于北宋干德二年(公元964年),初名越山吉祥掸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寺所在的左一坊也改称华林坊,今为华林路。

据记载,原华林寺规模较大,沿中轴线依次是山门、二门、大殿、法堂,法堂西为祖师殿,西院有双层的转轮藏殿,前院东侧建有钟楼。寺周松竹茂密,梅荔满园,有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景点。宋代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 

華林寺大殿正面华林寺大殿正面

清嘉道间,重建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建省政府从省府路迁来屏山南麓,华林寺被省政府占用,原有殿、堂、楼、阁大部被废,仅大殿因储存重要物资而幸免于难。

華林寺大殿华林寺大殿

现存的华林寺大殿是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物。根据放射性碳-14测定,其材料距今约1300多年,比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记载还要早三百多年,也比公认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实物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早一百多年。这个年代的差距学术界有多种推论,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华林寺大殿一般也不被认定为最早木构建筑实物。

该殿宇虽历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外观也变成五开间,但其主体结构和大小构件仍为千年前的原物,大量保存了唐宋甚至更早期的建筑手法,其中很多做法还是孤例,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被誉为国宝

华林寺大殿于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由中央拨款重修修复,并按照宋《营造法式》增建山门、左右配殿和廊庑等建筑,重新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斜梁斜梁

修复后的大殿为抬梁式构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面积574平方米,立柱18棵。大殿高15.5米,屋顶为单檐歇山顶,主脊两端为鸱尾。该殿虽是一座面宽仅三开间的小殿,但用材硕大,甚至超过了宋《营造法式》规定的最高等级规格。其建造手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也是独具一格,其侧面的长昂结构还残留了部分唐以前斜梁的做法,目前仅有号称世界最古的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有类似的做法。华林寺的结构做法对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天竺样建筑风格影响颇大。

重修前,由于该大殿位于省政府大院内,省政府(时任省委书记陈光毅)决定拓宽当时几乎没有多少车流的华林路,占用了该殿的庭院。有人建议搬迁它处修复,但经专家一再论证,其他地址均不能安全地保存这一千年国宝,因此仍决定原地保护。但当时华林路拓宽工程已经开工,大殿新址原定的前移距离有所减小,反而占用了省政府大院更多的面积。

華林寺復原圖华林寺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