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3年6月5日福建惠儿院成立,陈兆锵成为董事长,沈永嫌任院长,董昆藩负责漆器生产,经费方面由民办公助。院址始设于福州北郊养济弄旧警察学堂。[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区三捷河南侧的阿郎弄6号,为一处民居。在被征收后、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保管期间被盗。2022年12月18日,突发火灾焚毁。[阅读全文:]
摘要: 陶铸故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街道梅坞社区佛寺巷13-21号,原为天安寺的一部分,《福州市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中登记为“梅坞居委会”。建筑为民国时期木构悬山顶双层排厝,坐东南向西北,总占地面积422平方米。面阔五间(25米),进深三间(17米)。下层前部为走廊,宽3.29米。前有庭院,进深3.24米,宽约20米。1932年,时任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的陶铸与曾志等人曾在此居住,此处即成为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机关的所在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德镜弄4号。建筑外观为三层青砖楼,内部为木构。建筑在2014年8月遭到拆除,仅剩外墙面。[阅读全文:]
摘要: 利发巷59号民居(原利发巷65号)为一晚清民国的二层民居,前为带走马廊的天井院,后有一内天井,保留原有楹联花窗等。明间两侧楠木隔扇十分精美,保存状况完好。[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南屿镇流洲,建于民国。50年代岐峰乡公署设于流洲鸿涛厝。长期荒置,现已大部分坍塌。[阅读全文:]
摘要: 本条目所述“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包括2006、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位于三坊七巷及朱紫坊的17处建筑。其中位于三坊七巷的15处,位于朱紫坊的2处。[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宫巷东口南侧,清乾隆(1736--1795年)间始建;光绪及民国间大修。[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槐荫里4号,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有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近代西式建筑。据佐藤明雄先生回忆,该建筑曾为大阪商船株式会社所在,也曾先后作为盟军联络处、中共地下党发报台使用。现为仓山区广电局宿舍。建筑占地186平方米,高10.5米,长16米、宽13米,采用红砖砌筑,底层为地下室,设一东西向单跑楼梯进入二层。一厅三房式布局,前卧室做八角形突出;立面有多道叠涩线脚装饰,屋顶为木桁架小青瓦屋面。[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为福州唯一的水上寺。寺始建年代不详,元代已有王翰《金山塔》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毁坏,1934年重修,1983年、1996年两次再修。主要建筑有妈祖殿、石塔、文昌阁、厢房;妈祖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单檐歇山顶,角檐翘角,上饰卷草,下施角鱼。左厢房名“借借室”,是明代“三一教主”林龙江(林兆恩)借居之处。右厢房名“忙忙斋”,传为抗倭名将张经早年读书处。金山塔,在寺院中庭,为七层八角楼阁式实心石塔,高11.5米,二层素面须弥座。塔身素面,四面设券门,角檐上翘,葫芦形塔刹。1983年8月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