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鼓楼区怡山西禅寺内,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由住持复本禅师、监院微妙禅师重建。1980年起又作修建。殿中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药师佛像、阿弥陀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后面供奉观世音菩萨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1992年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柴井医院是基督教会在福州市区创办的三所主要医院之一(其余两所为协和医院、塔亭医院),1898年由英国圣公会(安立甘会)创办,位于北门内柴井。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起初只设女部,1905年新设男部,1929年正式定名柴井基督医院,至1949年时已占扩大到初创时几乎整个安立甘会北门建筑群的范围。[阅读全文:]
摘要: 福州三一学校位于仓山区公园路,是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州九中)的前身,是福州历史悠久的一所教会学校,建校于1907年,历史可追溯至1878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区福清馆巷30号,20世纪初融籍商贾、海外侨亲集资所建。建筑占地约500平方米,二进,内有戏台、走楼、神殿。“文革”中被占用,2002年工厂迁出,2006年重修一新。[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位于海关巷18号,建于清代,原为易昌洋行办公楼,曾为日本台湾银行办公楼。20世纪30年代为闽海关购买。1949年初闽海关老办公楼失火烧毁后,闽海关改在本建筑办公,故称闽海关新办公楼。为仓前常见的早期砖木结构券廊式建筑,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也是七间,三面外廊。2005年,在南江滨大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影响工期,闽海关办公楼未能实现原定的“整体平移”,转而采取“异地迁建”的方案,经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测绘、标号后被拆除。如今已得到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燕桥(小飞刀摄于约2000年)燕桥位于福州市水部土山,在龙华桥北侧。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单孔石构,廊屋式平梁桥。桥高3米,长5.5米,宽2.6米,南北走向。廊屋为单檐悬山顶,屋檐南北各嵌有[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晋安区鼓岭,门牌编号63(1907年)、365(1919年后),为单层双坡顶石木结构小屋,入口带有一座四坡顶门廊。今已不存,仅余水井一口。该建筑先后为嘉高美牧师(Rev. George Milton Gardner, 1863-1945)、邱永康医生(Dr. Thomas H. Coole, 1868-1930)夫妇及其他多名传教士居住;1902年9月22日,福益华医生(Dr. Bliss)与梅·波兹(May Botz)的婚礼亦在此举行,嘉高美牧师司仪[1]。嘉高美系美部会(ABCFM)传教士,1889年来华,负责美部会在邵武的学校。嘉高美夫妇育有六名子女,其中的密尔顿·嘉德纳(Milton Eugene Gardner)后为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即为习近平所述“鼓岭故事”的主角。邱永康医生为美以美会(M. E. Church)派遣的传教士,1906年任古田怀礼医院院长、1928年任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首任院长;1930年在美国去世。[阅读全文:]
摘要: 上雁村88号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由门房、正厅、后座二层走马楼组成,占地面积约为890平方米,内有较多“语录”“标语”留存。2018年,规划迁建该建筑。2021年7月21日,本建筑以“上雁村88号”登入福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单。2021年8月迁建完成。[阅读全文:]
摘要: 1863年(同治二年),福州小岭堂的美国传教士麦利和 (Rev.R.S.Maclav)和林振珍传道来福清城关租用 了一间房屋为布道所。1865年, 又有薛承恩与许扬美购买邻近一间房屋为教会产业。后来。美国传教士武林吉(Fran-klin Ohlinger)和叶英官传道於1884年建造了一座教堂取名为福华堂。 1908 年美国传教士柯志仁与魏其兰传道等合力集资发动教堂重建工程, 并於1910年落成。该建筑为歌特式石木结构, 面积为800平方米, 可容纳1000余人。 第二代福华堂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260平方米,总体共7层,从地面到十字架最高处是50米, 地下室面积1300多平方米为停车场 。一层为主日学课室;二 / 三 / 四层皆为崇拜大厅;五层为办公室, 会议室以及训练课室;六层为培训课室,学员宿舍以及客房。 1990年代末教堂被拆除,2000年10月,新福华堂落成。[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