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年代 >> 清(1646 -1911)

该分类下有1303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清(1646 -1911)" 分类下的词条

儒江石积尊娘庙
编辑:0次 | 浏览:1146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19 21:29

摘要: 位于马尾儒江村,为一座典型的清代宫庙建筑,建于嘉庆年间,占地500多平方米,分为前院、戏台、天井和大厅。建筑于2014年12月被拆除,后于附近新址仿建一座现代建筑归还村民使用。儒江石积尊娘庙[阅读全文:]

白湖下濂李家大厝
编辑:4次 | 浏览:1133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6-16 20:37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白湖村下濂97-98号,合院式清代民居,左右两座,坐西朝东偏北。四面封火山墙,双坡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97号李家大厝,由游廊、厢房、厅堂、天井组成,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除后进天井处披榭被改为砖混结构外,其他建筑仍保留原貌,建筑整体较为宽大。98号李家大厝,共3进,一进和二进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三进整体抬高5个台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建筑除披榭部分被改为现代砖混结构外,其他各部件保存较为完好。[阅读全文:]

白湖下濂桥
编辑:2次 | 浏览:1033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6-16 20:33

摘要: 下濂桥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白湖村下濂祠堂边,为石构单墩双孔梁桥,东西走向,桥本体长7.6米,宽2.9米,引桥长5.5米,桥离水面3.5米。现桥面已改为水泥结构,上横铺石板,并建水泥桥栏。[阅读全文:]

安平宝胜寺
编辑:1次 | 浏览:11831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8-11 00:21

摘要: 该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安平村东北部山脚下,占地面积约1039平方米,北偏东30度。最早是在文昌阁基础上改建成宝胜寺,该寺曾多次重修,分别是清道光19年、民国60年、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筑主体为清代格式,部分木构件为明代样式。寺有三进,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组成。[阅读全文:]

白云城门山顶摩崖题刻
编辑:2次 | 浏览:953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13 13:33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白云村城门山顶,题刻长1.35米,宽0.65米,原有字迹大部分已残损,现在题刻岩石下方重新刻有原文。碑文为“清嘉庆丙寅年鼎连后座并前照戏台城山上福境弟子郑至祯乐助银香貮拾捌员。清道光戊子年永福里大学住林棋阳重修白云寺,翰林院编修赵在田书”。[阅读全文:]

半田黄宅
编辑:1次 | 浏览:8828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14 15:44

摘要: 该民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半田村,四合院式清代民居。坐西朝东偏北25度,由门廊、屏门、天井、两厢、正座等组成。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构件雕刻精美。瓦屋面部分破损严重,建筑整体倾斜。两边防火墙已倒塌,屏风门已毁,左边披榭已改为砖混三层建筑。[阅读全文:]

林浦太保亭
编辑:2次 | 浏览:9435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0-25 01:22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狮山村太保街老人会附近,该亭庙始建于清代,民国及90年代曾多次维修过,供奉护国张侯王。建筑南偏西22度,占地面积65.34平方米。亭前部歇山顶,用六檩,抬梁式,面阔一间,左右美人靠;后部封火山墙双坡顶,抬梁式,面阔一间,进深三柱。后墙设神龛。[阅读全文:]

漈下建筑群
编辑:1次 | 浏览:11036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08 18:49

摘要: 漈下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清朝虎将甘国宝的祖籍地。漈下建筑群类型丰富、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沿漈水溪两岸布局,主要有明城墙、路亭、水井、庙宇、祠堂、古桥等,一般有彩画、题刻等装饰,形成一个古建筑群体,构建精美,是传统古村落公共建筑空间分布与数量配置的典型代表。[阅读全文:]

漈下甘氏支祠
编辑:0次 | 浏览:971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08 19:43

摘要: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祠名“良清公祠”,堂号“善继堂”,是开基三世祖良清公(思玉公之第四子)的祠堂。族谱载“嘉庆年间公建祠堂,额曰善继堂,递年新正十一致祭”。祠沿溪而建,四面高墙围合,门开中间;宽8.9米,深21.53米。单进合院式,前天井三面围廊,厅堂面阔三间5.71米,进深七柱10.41米,但次间二侧用山墙搁檩,不用立柱。厅堂前廊轩顶,穿斗式梁架,结构简洁,明晰实用。[阅读全文:]

漈下龙山公祠
编辑:0次 | 浏览:991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08 19:39

摘要: 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改建为祠,是开基二世祖思玉公(开基始祖细旷公之次子)的祠堂,祠名“龙山公祠”,堂号“识春堂”。族谱载:“道光年间,合族将(思玉)公原建官厅修整为祠,额曰识春堂。递年新正初九致祭祀”。思玉公“生平善勘舆”,是甘氏漈下拓基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现存城门楼的创建者,在漈下享有很高的乡望并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思玉公生五子,“五子享租一万一千三百石,贯古邑而光前裕后”。 龙山公祠建于龙漈溪畔,门楼斜迎来水,开设于祠堂的右前方。单进合院,四面高墙围合,宽15.82米,深29.67米。前天井前方是空透的下马厅,二面围廊;厅堂面阔五间,宽13.5米,进深七柱,深13.73米;明间使用跨空大额枋,减去前廊柱、前檐柱、前金柱、中柱共八根立柱,形成宽大通透的厅堂空间;前后金柱间为五架抬梁,五架梁前方,在前廊及前金步间的单步梁下方单纯仅用斗拱悬挑而不使用双步梁支撑,美观大方之中,又显示出超凡的工艺技巧,是明代建筑减柱手法的突出体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