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该分类下有805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分类下的词条

侯德榜故居
编辑:9次 | 浏览:14280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7 17:13

摘要:  位于福州市郊区台江乡(现区划已调整,或为晋安区岳峰镇或象园街道)浦东坡尾村。坐北向南,木结构,平面呈“凹”字形,由大厅、厢房、披榭组成,占地面积483平方米。[阅读全文:]

马限圣教医院门诊楼A
编辑:9次 | 浏览:8352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9-25 23:08

摘要: 本建筑始建于1870年后,最初仅有一层,1925年加建第二层。[阅读全文:]

高宅洋式汉厅
编辑:2次 | 浏览:724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13 12:54

摘要: 高宅洋式汉厅位于仓山区建新镇高宅村23号隔壁,双层结构,外观为西洋建筑,内为传统古民居,四坡顶,宽10米,长12米,高8米,文革期间曾为建新镇粮站所在地,现已无人居住。[阅读全文:]

螺洲钟园
编辑:2次 | 浏览:7071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3-02 13:11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陈氏宗祠东侧,建于1910年前后,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并有花园(现已毁)。花园内有水池、船屋、葡萄架等。[阅读全文:]

城直街叶宅
编辑:4次 | 浏览:14889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21 00:02

摘要: 城直街叶宅位于鼓楼区城直街31号,为一座民国洋楼,主人叶家为华侨,一直居住在此直至2012年房屋被征收。叶宅主体建筑建于民国,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坡屋顶,平面不规则,立面大面积开窗,带有一定的现代主义风[阅读全文:]

台屿陈祺厝
编辑:30次 | 浏览:39965次 词条创建者:红衣棒糖人     创建时间:08-05 15:01

摘要: 陈祺厝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横龙村后垱19号,合院式清代民居,封火山墙,双坡顶。由大埕、门头房、正座、厢房、后座、天井等组成。大门尖顶拱形门,砖砌,进为大埕,大埕与前天井间有砖墙隔断。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一柱用九檩。正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用十三檩,穿斗式木构架。后座位二层木构楼房,二楼有走廊,西式风格。1949年后曾作为卫生院使用。2015年1月22日公布为仓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一个月后,在台屿拆迁中被毁。[阅读全文:]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
编辑:45次 | 浏览:135782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5 23:28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三路8号,原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外洋女布道会创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08年美国女布道会创办“华英女子学堂”,1916年改称“华南女子大学”;192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注册;收回教育权后,1928年改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该学院系由三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带有面积较大的花园,分别为马莲彭学院(Malian Payne Hall,中间主楼,俗称彭氏楼,现名胜利楼,建于1911-1914年)、谷莲堂宿舍(Granson Hall,西侧楼,俗称谷氏楼,现名和平楼,建于1911-1914年)、程吕底亚宿舍(Lydia A.Trimble Hall,东侧楼,俗称程氏楼,现名民主楼,建于1922-1925年),由美国建筑师毕齐(Wilfred W. Beach)设计。其中马莲彭学院在1941年失火烧塌,抗战胜利后由海内外校友及教会人士捐资修复,遂成今貌。1951年由政府接管,同年与福建协和大学、私立福建学院等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改称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称福建师范大学。本建筑先后为师大化学系、校部、海外教育学院等使用。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咸康参号旧址
编辑:21次 | 浏览:42006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11-29 10:16

摘要: 咸康药行(咸康参号),是民国时期张桂荣、张桂丹兄弟经营的一家大药铺,与回春、四省、华来同为福州四大药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福州医药站第三经营部,后因年久失修而关闭,作为药品公司的仓库,后为某印刷厂使用。[阅读全文:]

倪文彬故居
编辑:4次 | 浏览:20216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7-08 20:19

摘要: 倪文彬故居位于谭尾街尾,侧门为隆平路57号。清代建。风火墙三进院落,头进与二进系清中叶建,头进遭火灾已毁;第三进为宣统二年(1910)建。[阅读全文:]

泛船浦天主堂
编辑:35次 | 浏览:161057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1-06 13:48

摘要: 位于仓山区新民街54号,全名“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该堂因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故又俗称“泛船浦天主堂”。清同治三年(1864),福州府以泛船浦菖蒲墩4亩田抵偿改为关帝庙的天主教宫巷堂;同治七年(1868),意大利籍李宏治建立天主堂。1884年~1933年,天主教多明我会进入全盛时期,在天主堂北侧菖浦墩购地30亩,建洋楼4座,内设育幼、育婴两院、诊所、隔离病房以及纺织、刺绣、洗染等工场。1933年拆旧堂重新扩建成现今教堂,文革时被工厂占用。1985年收回,并经维修,正式复堂为泛船浦天主教堂.原有砖石、砖木结构楼房5座,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有教堂、办公楼、宿舍等,现存教堂大堂一座,神父楼一座。大堂为十字形哥特式建筑,高33米,建有钟楼、地下室。钟楼顶上有3米高的十字架。神父楼为双层砖木结构,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第一开间向外开两扇拱形窗户。门前有门廊,上为二层露台,走廊设建筑中间。外墙为青砖清水墙。建筑内一、二层地面为木板铺设,隔堵为板条灰刀墙。瓦屋面为四坡顶,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神父楼整体平移后旋转90度,与大堂平行。现天主堂北侧(临江滨大道)建有下沉式广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