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湖东路,建筑时间为1954年,具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民族主义风格。装饰性斗拱、雀替、脊兽,都显示出古典细节。而正面入口的四根水泥圆柱则使用当时流行的苏式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柱式。[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位于复园里4号院内,为简易苏式新古典主义风格。2000年前已拆毁。[阅读全文:]
摘要: 西湖影剧院为福建省全省首座宽银幕电影院,1959年9月落成;后被火烧,1975年重建,1998年又因福建博物院重建被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医学院第一教学楼位于福建医科大学交通路校区东侧(现划归附一院内)。大楼平面呈U形,青砖砌筑,歇山式平坡屋顶,有少量民族纹样装饰。2011年改造期间曾发生火灾,现作为福建省台胞医疗服务中心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区吉祥山福建省人民医院内,1947年民间救火组织“福州救火联合会”由大庙山迁址至吉祥山,同时所建报警了望台,后于1966年又重建为现存建筑,为一座十一层方形红砖建筑,顶层为八角形瞭望台。[阅读全文:]
摘要: 该地原称西门外鸡角洞坑口乡(后称洪山镇坑口村),今后县路一带。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此(西门外)设养济院,简称“西院”(“东院”在东门外),专门收容麻风病人。1910年,英国中华圣公会在西院建教堂,进行传教和施医。民国时期,该院隶属福州市救济院,称西门麻风所。据《1939年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第29届报告书》,该院206人中,约160人信主。1951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先后改名福州市麻风所、福州市麻风病院,1960年改名为福州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1978年改名为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现存圣公会所建西式洋楼一座,二层砖木结构,一层设礼拜堂。另有一座1972年建的二层青砖楼,为当时的第三病区。[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建于1972年,建成时为福州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病房楼。[阅读全文:]
摘要: 2021年7月21日,本建筑以“建光村南社36号(金砂礼堂)”登入福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单。[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复园路12号院内(原复园里4号)。约建于50年代,为一座二层砖木建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