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年代 >> 中华民国(1912 - 1949)

该分类下有1287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中华民国(1912 - 1949)" 分类下的词条

仁庐
编辑:6次 | 浏览:24793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1-27 20:52

摘要: 位于仓山区池后弄78号,为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洋式建筑,屋顶二面倒水。该建筑与福庐连为一体,装饰简单,窗均做平拱。推测建造时间与福庐相近或略晚。建筑原主人李可任,曾在福海关、江海关等任职,官至特等一级帮办。[阅读全文:]

陈之麟宅
编辑:19次 | 浏览:44439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2 15:54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万春巷8号,为福州著名华侨领袖陈之麟(陈芷汀)先生的故居,建于1920年代初。主体建筑占地面积337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券廊式风格的洋房,顶部建有中式风格的阁楼一座;北部另有二层砖木结构的附属用房,并带有面积较大的庭院。院门用块石砌成,带有一定的哥特式特征。该建筑是目前仓山区私人所属洋楼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栋,原有家具器物多数尚能使用。原房主陈芷汀先生,漳州龙海人,是民国期间著名的实业家、华侨领袖,历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商办福建铁路总公司经历、福建都督府财政部长、国会参议院议员、福建美丰银行副理等。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归国华侨联谊会执行委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特邀代表等。[阅读全文:]

上杭路97号
编辑:4次 | 浏览:18969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27 14:39

摘要: 位于台江区上杭路97号,原为王氏家族居屋。1941年,王幼恺继承祖父王开朗在上杭路95号创设的“元亨”药行,改名“致远”,并在上杭路97号设立福州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兼营进出口业务。[阅读全文:]

致远药行
编辑:6次 | 浏览:24757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10-20 23:27

摘要: 位于台江区上杭路95号,原为闽侯南通人王开朗创设的“元亨”药行;与其相邻的上杭路97号民居为王氏家族的住宅。1941年,王开朗之孙王幼恺主持药行,改名“致远”,并在相邻的上杭路97号兼营进出口生意;1951年王幼恺遭诬陷为蒙冤入狱,药行建筑被没收;1956年公私合营,药行合并于福州市中药批发站。[阅读全文:]

马尾船政衙门
编辑:4次 | 浏览:10965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1-12 23:17

摘要: 曾位于马尾莺脰山下。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海军学堂(船政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马尾船政衙门是清末直属的中央职能部门,也是船政的领导机构和船政钦差大臣及其幕僚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抗战时遭轰炸,后期破败。1956年修福马铁路时被毁。[阅读全文:]

福建船政局官厅池
编辑:4次 | 浏览:769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3-14 13:15

摘要: 官厅池与船政衙门同时建成于同治六年(1867年),位于原船政衙门前,呈长方形,总面积700平方米,驳岸用花岗石砌筑,四周石柱栏杆围绕。官厅池历经损毁,并于文革时期被填埋,池四周石栏多已损毁,驳岸部分也已倒塌。2006年修复。[阅读全文:]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编辑:0次 | 浏览:654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3-14 13:37

摘要: 2013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本站词条乌石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于山摩崖石刻。[阅读全文:]

鼎庐
编辑:4次 | 浏览:24199次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05-16 17:39

摘要: 位于仓山区马厂街12号(原马厂街33号),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带有较大院落。据后代回忆,原为李德鼎所有。李德鼎原在马尾、厦门造船,回榕后居住于此。鼎庐亦因他而得名。[阅读全文:]

拓庐
编辑:12次 | 浏览:32135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4 14:06

摘要: 位于仓山区马厂街4号,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长18米,宽17米;一层窗发券,外廊采用的木质仿铸铁拱廊保存完好,在仓山地区也不多见。原主人金文泳曾任职于大东电报局,在原对湖江南金氏茉莉花园旧址建造拓庐。1949年初,金文泳去台湾为儿子举办婚礼,因福州解放而滞留台湾,拓庐由他的另一个在福州的儿子金章汉居住,并传承至今。[阅读全文:]

爱庐
编辑:16次 | 浏览:40013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5 22:23

摘要: 位于仓山区康山里1号,建于民国时期(约1930-1932),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具有典型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总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筑建造者刘道岸(又名刘谦兴),原为温州海关职员,后曾任马厂街基督教礼拜堂牧师。爱庐系刘道岸听取其子刘祁端(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中国红十字会会员)的建议设计,原拟作为诊所使用,但建筑尚未完工,刘祁端就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因救护伤员惨遭日军射杀。此后,该建筑始终作为刘氏家族住宅使用。[阅读全文:]